南昌日报:儒家典籍《诗经》《礼记》有新版本“补丁”了
发布时间: 2019-02-15       点击数:4170

木牍




▲1:《诗经》简   2:《孝经》简   3:《论语》简   4:六博简 5:《礼记》简   6:祠祝简   7:方技简   8:《春秋》简

▲竹简出土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牍不仅书写了中国历史,其作为“书写载体”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的发现,都为今天的我们揭开了很多历史谜团。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自2011年考古发掘以来,出土包括金器、玉器、青铜器、简牍等文物1万余件。在众多出土文物中,学术界最关注的就是5200余枚简牍的内容。随着研究渐渐深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发布了最新研究释读成果。

  【发掘情况】

  海昏简牍包括典籍、公文和签牌

  2011年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2015年7月,在主椁室文书档案库发现5200余枚简牍(包含残断简牍),另在主椁室各处发现110枚签牌(以下统称海昏简牍)。

  2015年10月,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清理保护工作正式展开。简牍原放置在四个漆笥中。其中竹简放置在三个漆笥内,最小的存简一组,200余枚;最大的存简三组,4000余枚,竹简各卷之间杂有部分木牍。公文奏牍被单独放在一个漆笥内。2018年3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简牍整理工作,经初步判断,竹简基本属于古代书籍,另有500余枚竹简与昌邑王国、海昏侯国的行政事务和礼仪等有关。木牍60余件,内容除书籍外,另有公文书。公文书牍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海昏侯及夫人分别上书皇帝与皇太后的奏牍,另一类初步判断似为朝中关于刘贺本人的议奏或者诏书,文字依稀可辨有“今贺淫”“天子少”“列土封”“乙巳死”和“葬谨议”等。海昏侯墓中出土签牌约110枚,均为圆首长方形,多数顶部半圆形部分以墨色涂黑,少数画成网格状或画一横线表示分隔,上钻有一孔。其下标识序号,目前所见最大编号为“第百一十”。此种特殊形制,可称作“楬”。所记内容大多为衣物布匹,也有少部分器物。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表示,专家团队在释读过程中发现了几种古代典籍的失传版本或较早版本,其中包括《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这对于研究儒家学说及其经典的传布、演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学术价值】

  争论不绝的疑难问题由此可望解决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徐长青表示,墓中所出西汉简本儒家经传,是出土典籍类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的《诗经》《论语》有较明确的师承来源,历代学者争论不绝的一些疑难问题由此可望解决或得到新的启示,从而促进有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墓葬时代、墓主身份明确,同墓所出儒家经典、诗赋、数术与方技文献并重之情形,为了解昭宣时期的思想学术图景提供了资料,也为汉代诸侯王教育、文学水平、修养以及思想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契机。以往出土文献中有关西汉中期王、侯一级文书较为缺乏,海昏简牍中涉及昌邑王、海昏侯的有关文献恰可弥补现有记载的不足。简牍中首次发现了记载诸侯王、列侯所用具体仪节的资料,更可为西汉历史特别是有关诸侯王、列侯制度的研究提供新的重要资料。海昏简牍数量庞大,为研究古代简牍书册的用材、修治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简牍书法精美,是研究西汉中期隶书的重要材料,补充了这一时期南方古书写本资料的不足。 

  【典籍内容】

  《诗经》:简文与今本存在较大差距

  海昏简牍中的《诗经》竹简有1200余枚,三道编绳,容字20~25字,多已残断,几无完简。简文内容分为篇目与诗文。篇目简分栏书写,多为四栏,约20字。简文见“■(残缺字)诗三百五扁(篇)”,另有“颂卌扁(篇)”“大雅卅一扁(篇)”“国百六十扁(篇)”。据此推算《小雅》应为74篇,与今本《毛诗》篇数一致。唯简文言“凡千七十六章”,与今本1142章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雅》《颂》的分组为十篇一组,与今本一致,只是不称之为“什”而径称“某某十篇”,如“鸿鴈十扁(篇)”“清庙十扁(篇)”等。一“组”之内的篇序可能与今本存在差异。《国》的分组则称“卫十扁(篇)”“秦十扁(篇)”“陈十扁(篇)”等。简本《诗经》篇题与今本多数取自首章首句不同,除取首章首句外,尚可见取二章一句、二章二句或三章二句等多种情形,如简“清人在彭”“有女同行”分别对应今本《郑风》中《清人》的首章首句、《有女同车》的二章一句,似可推断简本分章与今本或有不同。

  简本诗文形式是正文附训诂。开篇在篇题后有类似诗小序的文字。正文随文训诂,并非每字、句均作训解。每章末尾以小圆点标记章序、句数,如“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兹,此也。●其三,六句”。每篇末尾汇总章数、每章句数后,以小圆点标记总句数和归纳诗旨的文字,如“《匪风》三章,章四句。●凡十二句。刺正(政)”。 简本用字与今本《毛诗》或有不同,如简本“维叶崔崔”,今本《周南·葛覃》作“维叶萋萋”。“崔”“萋”二字音近可通假。

  专家表示,诗经学是汉代的显学,先后有齐、鲁、韩三家诗被立为官学,而毛诗则长期在民间传授。到东汉末年,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成为正宗,而三家诗则先后亡佚。《汉书·儒林传》记昌邑王师王式自称“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王式所学为传自申公一脉的鲁诗。海昏简牍《诗经》的发现,不仅提供了目前所见存字最多的西汉《诗经》文本,更有可能呈现出汉代鲁诗的面貌,为研究汉代诗经学增添了新资料。

  《礼记》:直到宣帝时期仍处于“单篇别行”的状态

  海昏简牍中关于《礼记》类文献有竹简约300枚,其中大部分为残简。简背多见斜向划痕。根据竹简的形制、容字、文字书体和内容的差异,专家将其分为四组。

  第一组,四道编绳,完简约容40字,文字间距较小。内容相当于今本《礼记》的《曲礼上》和《曲礼下》两篇,目前可识读的文字涉及其中近30章。简文连抄不分章,亦无章节符号,但从相邻两章的衔接处可以看出“章序”与今本《礼记》一致。其文句和用字大多与今本相同,但也有少量差异,如今本《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一句,简本作“大上贵礼,其次务施报”。 

  第二组,三道编绳,完简容26字。其内容与今本《礼记》相合者有《祭义》《丧服四制》等篇,与今本《大戴礼记》相合者有《曾子疾病》《曾子事父母》等篇,文字与今本差异较大。另外还有一些文句不见于传世文献,可能属于已亡佚的《礼记》类文献。 

  第三组,因残断过甚,无法推知其形制,但文字书体和间距与第二组相近。内容相当于今本《大戴礼记·保傅》,文字大多与今本相同。

  第四组,出土时与《论语》简混杂在一起,其形制、容字和书体亦与《论语》完全相同,三道编绳,完简容24字。每章另起一简抄写,但不见分章符号。其内容与今本《礼记》相合者首先是《中庸》篇,目前可识读的文字涉及今本的十余章,文句大多与今本相同。其次是见于今本《礼记·祭义》和《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的“公明仪问曾子论孝”一段。另外还有少量文句不见于今本,说明《礼记》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内容与《论语》关系密切甚至存在“交集”。 

  专家介绍,传世本《礼记》和《大戴礼记》是战国至西汉早期儒家著作的汇编,汉代多称为“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礼”类之下著录有“《记》百三十一篇”,应是刘向、刘歆父子所见《礼记》类文献的汇总。海昏简牍中的《礼记》类文献包括形制、书体各异的多个简本,还有一些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佚文,说明《礼记》类文献直到宣帝时期仍处于“单篇别行”的状态。

  《论语》:确定为失传的《齐论》

  海昏简牍中的《论语》竹简有500余枚,三道编绳,简背有斜向划痕。每简容24字,每章另起,未见分章符号。通篇抄写严整,书风庄重典丽,似非出于同一书手。目前可释读的文字约为今本《论语》的三分之一。

  各篇首简凡保存较为完整者,背面皆有篇题,目前可见“雍也”“子路”“尧”(对应今本《尧曰》)和“智道”,均是在背面靠近上端的位置刮去一段竹青后题写,由此推测,此简本《论语》原是每篇独立成卷。现存文字较多的篇有《公冶长》《雍也》《先进》《子路》《宪问》等,而对应今本《乡党》《微子》《子张》篇的内容则尚未发现,《颜渊》篇是否留存还未能确定。

  简本《论语》与今本有较多差异,用字习惯亦不尽同,如今本的“知”字在此本中皆作“智”,“政”皆作“正”,“能”皆作“耐”,“室”皆作“窒”,“旧”皆作“臼”;今本中表示反问的“焉”,简本皆作“安”,读为“欤”的“与”皆作“耶”。此外,今本的“如”,简本多作“若”,“佞”或作“年”。这说明,此本的用字经过有意识地整理,似与今本《论语》及其源头《鲁论》属于不同的系统。

  最引人注目的是,书中保存有“智(知)道”篇题和一些不见于今本的简文,表明此本应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齐论》。西汉最重要的《齐论》学者王吉,在刘贺为昌邑王时任其国中尉,承当辅弼,时有谏争。因此,该版本应源于王吉,是《齐论》系统的一个代表性传本。厘清此本的篇卷、分章结构和文字内容,不仅有助于增进对《论语》含义的了解,更将为《论语》学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契机。

  《春秋》:与今本《公羊传》存在较大差异

  海昏简牍中的《春秋》竹简有200余枚,皆残断,无一完简。目前有文字且可辨识的简40余枚,其内容多是《春秋》僖公经传。

  简文有部分内容见于今本《春秋》三传,但有些内容仅见于《公羊传》。值得一提的是,简文与今本《公羊传》存在较大差异。如简文“夏,公子遂如楚乞师。乞,卑辞也。曷为外内同之也?重师也”,今本《公羊传》僖公二十六年作“夏,齐人伐我北鄙。卫人伐齐。公子遂如楚乞师。乞师者何?卑辞也。曷为以外内同若辞?重师也”。又如简文“使宰周公来聘。宰周公者何也?天子之”,今本《公羊传》僖公三十年“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僖公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宰周公者何?天子之为政者也”,简文前、后两句,在今本《公羊传》中分别见于两处。

  海昏简牍中的《孝经》类文献有竹简600余枚,均残损严重。其内容与“孝”的说解和阐释相关。从文字内容上看,“孝”“亲”“兄弟”是高频词;从行文结构上看,多处出现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若则可谓孝?曰:事……”说解阐释的特点颇为明显。海昏简牍《孝经》类简文是迄今出土的此类文献中最为丰富的,对研究汉代儒家学说有重要意义。

  诗赋类文献:发现《子虚赋》及《葬赋》

  海昏简牍中有体裁近于“政论”的竹简50余枚,两道编绳,每简约容32字。简文主张轻徭薄赋、偃武行文,以仁义治国,反对“毒刑骇法”,横征暴敛。简文以周、秦为例,指出周用义治天下,累世六七百岁,而秦以“毒刑骇法,二世而刑亡天下”。这与西汉时期政论文字旨趣相合,思想近于儒家。

  海昏简牍中的诗赋类文献现存竹简200余枚,完简不多。经初步释读,知有《子虚赋》及暂定名为《葬赋》的汉赋。此外,还有一部分歌诗。木牍中亦有诗赋一篇,惜文字漫漶,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判断。《子虚赋》现存竹简10余枚,残损严重,目前可释读3枚。文句大多与《史记》《汉书》所引该赋相近,但也有部分词句不同。海昏简牍的发现为《子虚赋》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葬赋》现存竹简20余枚,两道编绳。保存字数较多的简15枚,容30余字。简文中咏叹生病、下葬、吊唁、哭丧、祭祀等相关事宜,且多次出现“君侯”“侯”及“夫人”字样,文句表述较为隐晦,其内容是否与刘贺有关尚待考察。

  简本《葬赋》《子虚赋》等诗赋,为深入研究汉赋在西汉中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资料。简本歌诗是敦煌汉简《风雨诗》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为汉乐府“采风”“采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契机。


(来源:南昌日报;记者 徐蕾)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技术支持:百恒网络
版权所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赣ICP备16008992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49号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门票预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