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讲好江西故事——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匠心
发布时间:2018-03-28

近日,初见2017年度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省文化厅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组长管理,爽朗的性格、灿烂的笑容是这位东北女子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为了让自己的职业更易被理解,管理开门见山地说:“看过前段时间走红网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吗?我干的就是类似的工作。”


搭建跳板,趴在跳板上提取文物,双手因药水浸泡一次次变色脱皮,周末节假日无休止加班,这是管理近几年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让历经岁月冲刷的文物“开口说话”,管理认为,再苦再累都值得。“经我们的手,这些文物又‘活’了过来,把它们重新呈现给世人,这种穿越古今的感觉特别奇妙,也很有成就感。”管理说,“当时跟着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们一起争分夺秒,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现场清理和临时保护,以及对上万件文物进行室内保护修复工作。虽然工作节奏很快,但能向专家们学习,是件好事。”


2011年,我省成立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管理任组长。为了让团队迅速进入状态,管理以身作则,白天参与考古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孩子,路上往返要两三个小时。“很多时候回家,孩子都已经睡了。团队里的人都劝我不用事事亲力亲为,可我还是放不下。”在管理心里,考古工作虽然枯燥寂寞,但有这群良友相伴,路遥不觉其远。


几年过去,这个文物保护组日益壮大成熟,从原来的不到10人发展到近20人。修复考验耐心,更考验智慧。组员多为80后、90后的姑娘小伙。经过实践和历练,每位组员都不同程度掌握了针对不同材质文物的提取和保护修复方法。这群年轻人从未让管理失望过:顺利剥离出5200余枚竹简;顺利提取出长2.1米、宽80厘米的瑟……


即使身在喧嚣的城市,组员们也都抱有一种安静的心态——对技艺的痴迷、对让珍贵的文物在当代重生的执着。这多少离不开管理的柔性管理之道,即让每个人都找到工作的乐趣,做到快乐工作。除了传授技艺,闲暇时,管理还当起了知心大姐,为组员排忧解难。


如今,在管理的带领下,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对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仍在进行,同时团队也在积极申请成立出土木漆器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江西工作站。


“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江西的考古和文化事业贡献更大力量。”谈及未来,管理满怀期待。



(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 齐美煜 实习生 涂陈昊)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