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让“沉睡”的文物“复活”
发布时间: 2016-11-29       点击数:6372



对海昏侯墓考古现场提取的竹简进行清理


正在脱水的长沙马王堆出土饱水木漆器


修复中的谢家桥一号荒帷


对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竹简进行保护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11月,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著名漆木器保护专家吴顺清带领12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开始对墓葬中出土的竹简和木牍进行清理修复工作。


        吴顺清是我国出土竹木漆器、丝织品等文物保护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作为海昏侯墓专家组木漆器保护专家,吴顺清认为,在海昏侯墓内,出土了几千件木漆器和竹简,这一数量的确很令人震撼,但修复的难度也很大。“此前这些漆木器处于干燥状态,由于东晋时期主墓经历过一次大地震,整个墓都浸泡在水中,这种干湿交替的环境,对竹简损伤很大。”


        经过艰苦的保护处理,考古人员成功剥离出5000余枚竹简,通过对剥离出竹简的红外扫描,原本淡化的字迹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已释读出《论语》《易经》《礼记》《医书》《五色食胜》《悼亡赋》等多部典籍内容。目前,对简牍的进一步固化、清理和扫描即将进行,预计2016年底可完成前期保护、资料提取工作。


        作为国内竹木漆器文保修复领域的顶尖团队,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集文物保护、修复、科研为一体,是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共建单位,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设计和修复两项顶级资质。


        上世纪70年代,荆州出土了大量木漆器。当时国家文物局征集一批珍贵文物出国展览,荆州博物馆挑选了几件荆州凤凰山出土的漆耳杯送展,却因为未经过脱水处理而落选。1973年,荆州博物馆下决心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保护修复这批珍贵的竹木漆器。从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的吴顺清成为荆州博物馆实验室的第一位学科带头人。


        2003年7月,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吴顺清成为首位主任。2005年,该中心更名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目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完善的饱水竹木漆器脱色脱水技术和首创的古代丝织品保护生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立至今已为国内24个省市70多家文博单位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40多项,修复饱水竹木简牍12万枚、竹木漆器6000件、纺织品500多件。


        “全国70%以上的饱水简牍、50%已保护的出土饱水木漆器都是由荆州文保中心修复的。现在我们具备每年修复木漆器文物800至1000件、竹木简牍10000至15000枚、丝织品400至500平方米的能力。”荆州文保中心主任方北松自豪地说。


    让出土简牍述说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饱水竹木漆器,其中包括银雀山汉简、云梦秦简、安徽阜阳汉简、荆门郭店楚简、天星观楚简、长沙走马楼汉简、湘西里耶秦简等。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就开始了饱水简牍的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


        饱水简牍修复必须经过脱色、脱水两个环节。脱色技术主要采用连二亚硫酸钠,脱水技术包括自然干燥法、乙醇-高级醇填充脱水法、乙二醛填充脱水法。采用这些技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完成饱水简牍保护12万枚,所保护的简牍时代从战国至西晋,地域上从南方广东至西北甘肃,从东部江苏到西部四川,涉及长沙走马楼76522枚(其中竹简73631枚全部采用前述方法保护)、湘西里耶27912枚(含10000枚无字简)、湖南沅陵侯墓汉简1500枚、湖南郴州晋简980枚、湖南岳麓书院秦简2100枚、阜阳汉简4907枚、荆门郭店楚简662枚、荆州谢家桥汉简211枚……脱水后的简牍大量用于各类展出,保护效果得到简牍收藏单位的充分认可。


        湘西里耶秦简保护工作从2002年9月开始,至2006年9月全部结束。方北松组织一批文保技术人员,用他自行研制出的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成功应用于简牍的脱色脱水保护,复原了秦简本来的面貌。脱色秦简数量约为3.6万枚,其中脱色有字秦简17912枚。脱水总数量为27912枚,其中有字简17912枚,无字简10000枚。现在经过修复的里耶秦简已全部移交文物库房保存。


        保护数量超七万枚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自1997年6月启动,至2010年4月全部结束,经过了整整13年。2015年11月,三国吴简保护整理项目通过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让竹木漆器重现光彩


        漫步在荆州博物馆的珍藏馆展厅,色泽鲜艳、形态各异的木漆器熠熠生辉,令人惊叹,但是你可知道这些几千年前的宝贝在出土时已经脆弱得不堪一击?南方地下水位高,出土的木漆器大都泡在水中,饱水状态下的木漆器就像海绵一样,手一捏就是一个窝。南方墓葬出土木漆器的饱水率一般在500%左右,有的甚至能达到700%。一个500毫升矿泉水瓶大小的器物,如果不做脱水处理,就会干缩成一个细木棍,失去其文物价值。


        上世纪80年代初,吴顺清的老师陈中行研究出乙二醛(一种化学试剂)脱水新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快速将出土的漆木器进行脱水,恢复当初的颜色,还能够修复和加固漆器。一直在跟踪陈中行研究成果的吴顺清在工作中试用了这种新技术,并加以完善。使用这种方法脱水后的器物,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形状和颜色。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吴顺清改进的复合乙二醛法脱水技术,已经是全国公认的成熟的漆木器脱水技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北京老山汉墓、北京金陵王墓等出土木漆器类文物6000余件,均采用这种脱水技术。


        1972至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马王堆先后发掘了三座西汉墓葬,出土竹木漆器30多种。囿于保护技术,至2003年8月,这些精美的竹木漆器已浸泡保存30余年。湖南省博物馆与荆州博物馆共同编制了《马王堆出土竹木漆器保护方案》,由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具体负责。2006年,该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项目历时五年,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15名工作人员先后参加了保护工作。经过清洗消毒、脱水、修复、封护等保护处理,这批漆器收缩率均保持在1%左右,形状稳定,重焕生机。


        2010年9月,山东省菏泽市国贸中心建筑工地出土一艘古船。古船船体残长21米,宽4.82米,高1.8米,是山东首次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元代内河古船。古船出土时,只有右舷、船底以及其他零散分布的船板。对于大体量沉船的修复,荆州文保中心还是第一次。2012年3月保护工作正式实施,经过脱水、清洗、回潮、脱盐、补全、加固等多个环节,以保存相对完整的右舷为依据,比对复制出左舷,通过镶嵌等方式进行修复,几乎完全保留了古船原有材料。至2014年5月,在菏泽市古船博物馆展出的古船已恢复了600年前的面貌,复原后的古船共有11道隔仓板,不同船板之间用船钉或卯榫连接。


让古代丝绸返老还童


        2007年荆州谢家桥楚国一号墓出土的荒帷,由对兽对鸟几何纹锦作缘,中间主要部分由绢地乘云绣制成,锦绣合一,奢华无比。这是当时用于覆盖木棺的棺罩,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同时代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丝绸棺罩。出土时,荒帷已粘连成一团“烂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花费三年多时间,通过生物化学保护技术进行清洗、加固、修补,才使它有了第二次生命,恢复了其原有光泽度和外观,黄底的丝绸上褐色的凤鸟栩栩如生,还可以折叠、卷曲、随意拿取。


        出土丝织品在所有文物保护中是难度最大的,它为蛋白质纤维织物,在地下埋藏多年,出土之后,受到温度、湿度、光线、氧气等影响,经常是几分钟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大多数墓葬中的丝织品都会腐烂变质,即便幸存下来,也由于长期受到地下水的浸泡,稍加触碰就“灰飞烟灭”。


        如何修复丝织品,吴顺清苦心研究了多年,直到2000年,吴顺清来了个“逆向思维”,能不能让细菌为文物保护所用呢?吴顺清牵头,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共同组建课题攻关小组,以出土糟朽丝织物为突破口,对生物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进行研究。他们研发了一种清洗丝织品文物污染物的微生物发酵提取液,其清洗原理来自于木醋杆菌原位合成加固的技术工艺和纳米尺度的有序排列,实现丝织品文物的精密修复。经过现场应急处理和室内的清洗、加固、修复保护等多个过程后,沉睡数千年的丝织品重现生机。2004年4月,对荆州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龙凤虎绣罗单衣的两只衣袖,运用生物法进行了清洗加固,处理后,丝织物色彩丰润,质地柔软,可任意折叠,强度明显加大,安全有效地恢复了出土丝织物的各项性能。2004年8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察鉴定认为,这是文物保护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是“开拓性,原创性的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9月,湖北省科技厅颁发了“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利用这项技术,荆州文保中心还修复了清代乾隆帝用过的两顶九龙画伞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一件丝织棉袍。


让新技术服务全国


        11月20日,在荆州城区西部湖水环绕的三国公园里,记者看到,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荆州文保中心科研大楼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屋顶为青灰色的琉璃瓦,整栋建筑显得典雅大气。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设备安装和外部绿化、道路建设。据了解,荆州文保中心科研大楼总投资9300万元,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文物保护中心,建成后,将与三国公园和荆州博物馆连成一片,成为一座大型文博园。


  “明年五六月份投入使用后,采购的新的仪器设备都可以安装使用了,荆州文物保护工作将会有很大提升。”荆州文保中心主任方北松说,目前中心各类文物保护装备价值达3000多万元,其中,高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等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设备11台,技术装备超过国内大部分省级文博单位。


        “十三五”期间,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将紧密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实际,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政策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等战略需求出发,整体提升木漆器、简牍保护、纺织品的研究能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在文物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和文保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的背景下,荆州文保中心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文物保护工作站推广模式,“十二五”期间已在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湖南长沙、江苏扬州、山东济南、甘肃兰州等地建立六个工作站。荆州文物保护专家到各地进行技术指导,文物所在地提供人员和场地,在木漆器出土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保护。作为全国最主要的出土竹木漆器保护基地和重要的出土纺织品保护基地,荆州文保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荆州的,也是湖北的、国家的,它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崭新的文保中心科研大楼前,方北松说:“十三五期间中心将面向全国完成约4000件出土木漆器、20000枚简牍,约500件出土纺织品的保护,为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技术支持:百恒网络
版权所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赣ICP备16008992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49号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门票预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