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虎鎣”,欢迎回家
发布时间:2018-12-14
从圆明园流失,漂泊海外百余年
青铜“虎鎣”,欢迎回家
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随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交接划拨文物清册,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回家了。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主要用于祭祀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虎鎣”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在灯光的照耀下,青铜“虎鎣”更显精美。
据悉,“虎鎣”这一世称的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管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
专家鉴定,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认为,同类型的带铭文的青铜器,能确定为“鎣”的不超过8件,主要为祭祀时用。而青铜“虎鎣”,目前已知仅此一件。
据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介绍,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虎鎣”的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而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鎣”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保存完整。
不断探索多种途径促成流失文物回归
青铜“虎鎣”的回归之路可谓一波三折。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今年3月,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国家文物局得知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工作,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等机构支持下,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推动青铜“虎鎣”返还。4月底,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
随后,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国家博物馆,稳妥有序地开展青铜“虎鎣”的鉴定接收等工作。9月,在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见证下,国家文物局代表团成功举办捐赠接收仪式。11月23日,青铜“虎鎣”安全抵达北京。
据了解,文物的返还主要通过外交、司法和民间3种途径。面对相关国际公约缺乏强制性、约束力小、执行力弱等情况,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文物,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青铜“虎鎣”入藏后,国家博物馆将妥善保管、做好展陈,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认为,青铜“虎鎣”见证了历史沧桑巨变,经历百年漂泊,最终服务于大众,为这条漫长回归之路画上了句号。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国家文物局将更加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希望将青铜‘虎鎣’回归的故事更好地传播,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文物事业,让更多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刘玉珠说。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