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如何解决普查中涉及各行业领域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切实提升文物普查数据审核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近期,江西省文物局、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就相关事项召开会议,多方合力,稳步推进“四普”工作。
深入推进 防震减灾领域文物普查工作
日前,江西省文物局与江西省地震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文物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部署全省各级地震、文物部门相互配合,积极推进地震遗址遗迹和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可实证省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程的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共同做好地震部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通知印发前后,江西省文物局和省地震局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深入沟通协调,互商合作推进防震减灾领域文物普查工作举措。地震部门迅速摸排信息,积极提供相关线索;省普查办主动服务,派专家组专家进行指导,并及时组织基层文物普查机构开展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目前已对南城地震台旧址和会昌地震台水化观测站进行了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待新发现文物认定公布后将填补江西没有防震减灾领域不可移动文物的空白。
南城地震台于1972年1月建立,主要任务是测量大地电流变化、磁场变化、地形变化、地引力和地下水变化,为防震预报提供参考资料。地震台主体建筑呈南北朝向,为近现代青砖二屋混凝土建筑,一层有约16平方米长方形办公场所,另有高约2.5米、长10米的涵洞,内置混凝土工作台,二层为日常值守值班休息场所。该地震台的选址、建筑结构、观测环境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技术水平和科学认知,是近现代地震科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对于研究中国科技史、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弘扬科学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昌地震台水化观测站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主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混结构,悬山顶,上盖水泥瓦,两层建筑。主建筑左侧为观测井房,右侧为水泥楼梯和两间附房,背面为庭院,块石砌筑围墙,大门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70平方米。观测站地处河源-邵武深大断裂中部与会昌环状构造交汇部位,为捕捉地球深部动力变化、地壳应力积累释放过程等地壳运动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该地震台水化观测站作为地震观测建筑物,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
下一步,江西省普查办将持续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常态化会商机制,通过召开联席座谈会议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普查中涉及各行业领域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物普查的良好氛围。
“试点先行、以点带面” 深化数据核查
近日,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组织召开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审核试点省市县三级联审会。省普查办相关负责同志、各专家指导组组长,省级试点县及所在设区市普查办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关键环节,数据质量直接关系普查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加强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做好普查数据审核,省普查办将南昌市安义县、吉安市吉安县作为省级试点县,通过“小切口”实战演练,对数据审核内容、方法、流程、标准等进行试用测试,为下一步全面开展数据审核积累经验。
联审会期间,省市县三级普查办相关负责同志和专家组严格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和《省级试点县数据审核工作规范(试行)》等规范要求,对试点县提交的普查数据进行多维度、全链条审核。审核范围覆盖“三普”复查文物和新发现文物,重点核查各类普查表格是否完整,文物的名称、年代、位置等基本信息是否规范,文物简介、图纸、边界点是否完整、准确,照片是否反映文物价值等方面,并就数据质量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积极探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质量审核的“江西经验”。
下一步,江西省将强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加强工作调度,深化数据核查,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标准体系,切实提升全省数据审核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推动江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审核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赣文)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