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廉韵,初心如磐。走进进贤县文港镇曾湾村,青石板巷蜿蜒,古牌坊巍然矗立,千年历史沉淀的勤廉文化扑面而来。这座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古村,不仅是中国传统村落,更是廉政教育的鲜活课堂。近日,我随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赴曾湾村参加廉政教育活动,以明代廉吏吴撝谦及其家族为镜鉴,深刻感悟了“以廉为本、以德立身”的精神内涵,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体会颇多,现将学习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是沉浸古村勤廉文化的时空对话。曾湾村以“廉韵”闻名,村内“三条文化巷道、五大文化广场、七大文化展馆”串联起科举、家风、勤廉等文化脉络。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走进“宪台风纪”牌坊,聆听吴撝谦父子“为国守纪”的故事;驻足“清廉巷”,触摸墙壁上镌刻的廉政箴言;步入家风家训馆,感受“三让家风”的千年传承。
这座千年古村走出了43位清廉名士,其中吴撝谦与其父吴廷相的故事尤为震撼。他们以监察官员的身份,始终恪守“铁面无私、清正廉洁”的准则,其事迹被后人建坊纪念,成为曾湾村勤廉文化的象征。
二是以史为鉴吴撝谦的廉政精神内核。吴撝谦是明代监察官员的代表,其家族以“三让家风”著称,即“让权、让利、让名”。在“父子恩荣”牌坊下,我们了解到吴撝谦父子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以“让”为处世准则,不争权夺利,不贪图虚名。这种家风塑造了他们“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品格,使其在监察工作中敢于直面腐败,坚守底线。
吴撝谦的事迹启示我们:廉洁不仅是外在约束,更是内在自觉。他通过家风浸润形成的“不想贪”观念,与当下廉政教育强调的“不想腐”目标不谋而合。正如展馆中所述:“清廉名士无一人违纪,靠的是文化浸润的自觉。”
三是从历史传承到现实担当。参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廉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吴撝谦的故事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当代公职人员的行动指南。以下几点感悟尤为深刻:
1.以“让”修身,涵养格局,“三让家风”教会我们,面对权力与利益时需有“让”的胸襟。吴撝谦父子让权于民、让利于公,展现了为官者的格局。这启示我们:权力越大,越需懂“让”的分寸,避免被私欲裹挟。
2.以“廉”为尺,筑牢防线,吴撝谦的监察生涯始终以廉洁为标尺。他严惩贪腐、不徇私情的事迹,彰显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底气。作为新时代的公职人员,更需以他为榜样,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家”为基,传承精神,吴氏家族的家风传承证明,家庭是廉政教育的第一阵地。我们需将勤廉文化融入家风建设,以“小家”清廉助推“大家”正气。
四是知行合一,廉政教育的现实意义。曾湾村的廉政教育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参观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内化。活动结束后,我深刻认识到:
1.廉政教育需“走心”而非“走过场”:通过实地观摩、互动交流,廉政理念更易入脑入心。
2.文化自信是拒腐防变的根基,曾湾村的千年廉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廉政建设的宝贵资源。
3.行动是最好的传承,吴撝谦的精神需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自律与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服务人民。
曾湾村之行,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精神重塑之旅。吴撝谦的故事如同明灯,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今后,我将以“三让家风”为镜,以“宪台风纪”为尺,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让廉洁之花开在履职尽责的每一步,为新时代的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廉政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