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昌市进贤县曾湾村,这座千年古村以青石板巷、古牌坊和楹联为载体,将勤廉文化融入一砖一瓦,为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了一场“可观可悟”的廉洁教育实践。
曾湾村村口矗立着一棵530年树龄的古樟树,老树新枝的景象恰好象征着廉洁文化的代代传承。作为“华夏笔都”文港镇的核心村落,曾湾至今传承制笔技艺,匠人制笔的精细工序与“心正则笔正”的廉洁隐喻相呼应。
步入“望重蛮荆”家风家训馆,吴氏“三让家风”(让利、让贤、让功)通过泰伯让位典故诠释“权力面前懂退让”的智慧。明代“父子恩荣”牌坊记录吴廷相、吴撝谦父子的监察官风骨,两侧13位进士名录彰显“功名以德为基”的训诫。
移步清廉馆,馆内陈列清廉名士事迹。曾湾村自北宋至清代涌现43位清廉名士,尤以吴廷相、吴撝谦父子“为国守纪”的事迹闻名。吴氏家族以“七品以上官员无一人违纪违法”的家族传统,印证了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代际传承的文化基因。
村内“宪台风纪”牌坊,匾额字迹遒劲,无声诉说着“监察铁面、世代清廉”的荣光。
走进吴撝谦故居,中堂悬挂“门开一鑑”牌匾,取自朱熹诗意警示修身自省,其中展陈吴撝谦事迹,幼时贫寒,立志今后为官造福一方。后其任江广盐院时因调度食盐争议免官,归乡后造福乡里,体现“进退不失节”的士人精神,凸显“荣辱不惊”的廉洁底色。来到科举考场遗址复原明清科考场景,墙上“考场舞弊者永不录用”训诫与“人生处处是考场”的现实启示,深刻诠释制度约束与文化熏陶的合力。
从古樟新枝到三让家风,从盐院旧事到科考警示,曾湾村以青石古巷为脉络,将历史基因与现代廉政教育无缝衔接,让千年廉洁文化在沉浸式场景中焕发新生。
通过这次沉浸式廉洁教育,我深刻体会到自身需扎根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岗位实践中培育廉洁自律的枝叶。还需将廉洁的价值观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培育廉洁的家风与工作作风。最后要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守住依法、公正、廉洁的底线,最终形成个人、家庭、制度协同发力,风清气正、为民造福的清廉生态。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