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024第一届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在南昌召开
发布时间:2024-09-25

2024年9月21日,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局的指导推动下,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江西省汉文化研究中心、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共同主办,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江西省海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2024第一届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在江西南昌召开。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局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䃂主持开幕式。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发掘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论坛。

来自全国50余家考古、文博、高校等专业机构的汉代考古、文博、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利用、价值探讨,南方地区汉代考古发现和汉代列侯墓的发现和研究等课题,开展了深入学术探讨与交流,共谱海昏汉文化研究新篇,共谋海昏事业新发展。

在上午的论坛主旨发言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就《海昏侯墓发掘与研究的新收获》进行分享,分三个阶段详细介绍海昏侯墓发掘与研究的新收获,考古发掘表明海昏侯夫人墓为一座采用“汉制”营造的列侯夫人墓,发现了墓葬建造时的“堂坛”和原封土的范围,并揭示了海昏侯夫人墓(M2)“堂坛”底部叠压刘贺墓(M1)建造时遗存的平、剖面关系,证明海昏侯夫人墓晚于刘贺墓;实验室考古发现刘贺部分遗骸,推算出遗骸长约173~183厘米;海昏侯刘贺墓西藏椁兵器库出土的一套实用铠甲为铁、铜、皮复合的髹漆侧开襟鱼鳞甲,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甲片最多、样式复杂、工艺奇特、等级较高的汉代铠甲;发现以“大長公主家工長安陰昌里鍾長君所作/任乙”铭文为代表的一套碗、盘、酒杯和樽的釦银贴金漆器组合;发现画有最早孔子像的“孔子屏风”是一个由衣镜主屏和《衣镜赋》辅屏共同构成的双折式屏风;发现南方地区唯一一份汉代诏书实物等,为西汉列侯丧葬殡期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徐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就《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玉器谫识》进行分享,通过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400件玉器讲述海昏侯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刘贺墓中玉器主体为西汉中期玉器的代表,其鲜明特色、等级、风格是研究西汉中期玉器的重要标尺,揭示中国汉代玉器以及汉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就《汉代孔子图像的两个系统——海昏侯刘贺墓孔子衣镜引起的思考》进行分享,通过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引发对汉代艺术品上孔子图像的思考,并分析汉代的孔子图像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官方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只有孔子和他的弟子;一个是民间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最多的是孔子见老子,项橐常附其中,少有孔子见项橐、孔子与何馈等的图像。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方浪就《海昏侯墓<国除诏书>所见海昏侯国疆域与侯家治地问题》进行分享,通过海昏侯墓《国除诏书》进一步探讨了学术界讨论颇多的海昏侯国疆域与侯国治地问题。

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在汉墓考古、出土文物、文物研究以及汉文化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大家还就海昏侯国遗址与汉文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从不同角度解读汉海昏侯国遗址与汉文化的关系,为全面认识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观点,为海昏侯国遗址考古研究和汉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和有益参考。

本次论坛展示了国内最新的汉代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海昏侯国遗址从考古发掘到文物进行了精细分析和解读,拓宽了对汉代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认知视野,为海昏侯国遗址今后的考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汉代大遗址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供了“考古先行”的科学支撑。

管理局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加大研究深度、阐释力度、合作密度,进一步挖掘海昏历史文化价值,加快研究成果转化,积极运用于推动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海昏侯国遗址与汉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张平)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