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2023年全国考古工作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3-07-21

仲夏七月,骄阳似火。7月11日,入伏的第一天,在热气腾腾的齐鲁大地上,考古人热情满满,时隔七年,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召开。这是一次凝心聚力、提振士气的会议,号召中国考古人迎着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光,乘势而上;鼓励中国考古人以高要求高标准,实现中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找准中国考古工作定位、更深入推进传承创新实践、更充分发挥中国考古价值,是摆在全体考古人面前新的时代课题。

作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在中国考古进入新百年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在“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铺陈开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全局性重要工作会议,本次会议传达出的信息格外引人关注。

总结实践经验与不足、分析当下形势与问题、探索未来发展与方向……全国考古工作会上,专家学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部门和考古单位主要负责人、高校代表等,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出发,围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认识新时代考古工作的责任与使命、相关政策性文件意见征集等主题进行讨论。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 中国考古勾勒中华文明源流发展图景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关心考古领域重大进展,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考古研究指明方向,引领中国考古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要谋求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树立‘大考古’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守正创新,全面实现中国考古学科和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2023年全国考古工作会上指明点透。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设立“赴埃及考古发掘与研究”“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印度河文明考古发掘与研究”3 项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以及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丝绸之路中亚段城邑考古学研究”。所长陈星灿介绍,自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从总体上提升了该所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对考古材料更为科学、更为全面深入的揭示,使得考古学家得以结合更多的研究信息综合阐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指出,这要求考古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考古问题意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的视野、技术和方法。在考古教育中,要有意识地逐渐摆脱、解决科技和考古两层皮的状况,将掌握一、二种科技检测手段列入考古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加强考古专业培养方案中对科技手段的学习;训练和提高考古专业学生整合、分析数据的能力。

从事大遗址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编制、理论方法研究及规划工程实践,深度参与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评估、平台搭建、品牌建设,推进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领域“让文物活起来”,开展柬埔寨茶胶寺、崩密列寺、柏威夏寺和王宫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等援外联合考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创新推动大遗址保护利用。院长李六三介绍,文研院将以援外项目为抓手,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处等国际平台为依托,加强各国在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方法上的交流互鉴。积极对外宣介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利用经验,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深海“探遗”,边疆“探源”,科技“跨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形成了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研究为主线,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考古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为牵引,水下考古、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融合发展的考古科研体系。主任唐炜介绍,中心将进一步明确我国水下考古近期和中长期研究方向、目标、重点项目,在新疆、西藏、青海、内蒙、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拓展新的考古研究项目,推进与埃及、突尼斯、希腊等国联合考古中心建设,加快培育新的赴外考古项目。

以微小的分子窥探整个欧亚大陆人群遗传结构、以前沿的科技手段探寻此前未知的古老人类群体。“探究东亚早期人群的遗传结构、探究特定时空框架下人群的遗传变化、探究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群对外的互动交流、多方向探究新石器时代人群遗传图谱……弄清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一直是我们致力解答的问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为国际领军古遗传学家、科技考古工作者代表的付巧妹表示,“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和AR33K个体属同一人群,已经是遗传学意义上的古东亚人,他们的相关遗传成分曾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但在末次盛冰期后却大范围消失了。东亚重要的祖源群体之一——最早的东亚古北方人群和东亚人特有的适应性基因在此时出现了。”不断探索应用并攻关突破古DNA提取、建库、测序等高难度技术壁垒,付巧妹团队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终有所收获。中国南方大陆炎热潮湿的气候非常不利于人骨保存,且南方样本材料稀少,有的难以提取、有的完全不含古DNA。尽管研究面临的困难重重,但付巧妹带领团队努力突破瓶颈,通过持续攻关南方样本,不断改良技术方法,终于填补我国南方大陆地区的古基因组信息及演化历史缺环,不仅新发现此前未知的广西本地古老现代人群,而且为东亚南北方人群演化格局及南岛语族起源提供重要证据。“我们今后还将持续关注南北方人群分化时间、南北方内陆人群与沿海人群之间的关系、农业起源与发展对人群的影响等。”

在山东,“海岱考古”这个品牌被持续擦亮。从“万年文化形塑”的临淄赵家徐姚到“礼器齐备”的章丘焦家,再到“兼容并蓄”的齐国故城遗址,山东考古不断实证海岱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展现中华文明灿烂文化。山东省始终把文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并推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落地。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介绍,未来,山东将持续推动“考古中国”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夏商西周考古研究,同时完善水下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强文物价值挖掘与阐释。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近日正式创刊的《海岱考古》期刊,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不仅填补了山东正式考古专业期刊的空白,也为展示山东考古和文物工作的新发现、新成就搭建了新平台。

在河南,“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夏朝历史文献梳理、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等10个课题综合研究,发表夏文化研究文章近200篇,为综合研究中原地区夏王朝和夏文化的来源、诞生和发展历程,探索夏王朝的文明成就,构建夏王朝的国家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介绍,“未来,河南考古将集中力量攻关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等重大历史问题,并积极开展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继续加强郑州商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诠释中华文明担当起河南应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

在浙江,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一千年南宋,已成为代表浙江历史文化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的文明标识。浙江在稻作农业起源、文明起源、新石器时代考古、吴越考古、南宋考古、陶瓷考古、海洋考古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学科传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期秉承“立足田野、面向社会、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所长方向明表示,随着考古“启明星”计划的实施,浙江考古将进一步助力探源证史,为构建浙江大历史、中华民族历史,梳理中华文化基因做出重要贡献。

在陕西,杨官寨、石峁、芦山峁、太平等遗址的考古工作,丰富了五帝时代和夏文化探索的时空框架,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周秦汉唐都城及帝王陵寝的考古研究,重要发现层出不穷,清晰地揭示了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基因图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表示,未来,要在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深度地凝练课题,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贡献陕西智慧。

在四川,三星堆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等考古工作持续开展。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四川考古已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特别是三星堆、皮洛等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受到高度关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加强以考古学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实证巴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促进考古成果全社会共享。

在新疆,主动性考古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后,实现了由“散”到“聚”,由“有”向“优”的转变,制定并实施了《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18-2022)》。围绕“石器时代考古与研究”“史前文化谱系研究”“国家管理和认同及区域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实施主动性项目93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介绍,各地考古机构、高校奔赴新疆,推动当地旧石器与人类起源、汉唐西域军政建制、佛教石窟寺、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等重要课题研究,带来了前沿的发掘理念,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和文物保护技术,使新疆考古发掘工作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也为新疆考古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为推动中国考古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紧凑的会程中,分组讨论开门见山、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整个会议突出一个“实”字,高效务实、内容充实、收获扎实,这是与会代表的共同心声。

针对《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创建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考古装备及设施设备导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表示,小组一致认为“一个导则”“两个指南”具有全局性、时代性、系统性特点,反映了考古人心中所盼,解决了很多长期存在而未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工作难点、堵点。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认为,提升考古装备水平、规范考古标本库房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是促进文物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世界一流的考古研究机构应当具有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研究成果、设施装备、话语权和影响力等,目前,国内考古研究机构主要以研究中国的重大考古项目和问题为主,需要加强对国外重大考古项目和世界区域文明、区域考古的研究和参与。

“分组讨论中,小组就会同中编办对考古机构编制文件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采取结对帮扶交流合作等模式加大对小院小所的支持;加强沟通合作,定期发布文物考古人才供需就业情况;搭建平台推进省校合作,解决考古实习基地问题;重视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土地占用问题;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考古学理论构建,推进区域合作和重大课题研究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会上,安徽省文物局局长何长风作小组总结发言时指出,“这是一次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动员会,是一次增强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的学习会,也是一次回顾过去七年考古收获的总结会,更是一次明确未来目标任务的部署会,还是一次各单位介绍经验、启思路、找差距的交流会。”会上,何长风还回忆了1993年3月首次参加全国考古工作会的场景,时隔三十载,如今仍历历在目,中国考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何长风感概万千。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褚晓波在汇报时表示,“我所在的小组大部分代表来自高校,针对多学科融合发展,我们认为考古工作要立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站在推进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视野中,畅通多部门协同,推动多学科合作,深化新技术应用,构建‘大考古’发展格局。特别是要加强文物部门、考古机构与高校的有机联动,统筹兼顾考古工作实践需求和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建立符合新时代考古工作实际的学科体系,为考古事业培养、储备更多高素质人才。”此外,还有四点工作建议也值得关注,褚晓波强调:“一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建议支持地域相近、文化相同的区域,建立跨省考古合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二是推动考古走出去,建议加强对海外联合考古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针对基本建设考古收费、考古领队资质管理、出土文物修复等一线工作中的问题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并对东部发达地区野外补助下降情况予以关心。四是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科建设,建议在高校考古学各层次学生实训、高校考古学专业教师成果认定、高校参与地方考古工作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支持力度,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考古实践的匹配度。”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文化主体性,源自于对中华文明的考古实证和深刻理解。只有增强自信而不是自负,才能吸引他信,这就需要深入的考古研究和广泛的社会宣传,创新的价值传播。”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认为,“考古学已经由原来默默无闻的‘冷门绝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显学’,创新传播要使考古‘网红流量’成为考古事业‘能量’。‘大考古’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大格局大气象。”

融入大局 服务大局 中国考古为文化寻根、为时代蓄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高度概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奥秘所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了关键前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基本坐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要深化重大考古研究,以五个突出特性为学术研究出发点,以考古发现为突破,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全国考古工作会总结发言中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加强宏观规划、统筹布局,跨区域、多学科合作。持续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深海考古项目,有序推进边疆考古、水下考古、大遗址考古工作。同时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形成政府支持、区域协作、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的工作模式。

关强还强调,要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作用,在科技应用、设施配备、现场保护、报告出版、开放工地、资料分享等方面先行先试,让重大项目成为展现行业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窗口。高校和中央单位,要特别发挥研究优势,立足于新时代考古工作的使命责任,自觉承担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构建,建立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标准,以重大项目推动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考古融入大局、参与大局、服务大局的历史主动性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自觉将考古中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文化繁荣工作。”会上,关强对中国考古人提出的殷切希望仍在耳畔。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考古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坚毅的步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新篇章。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