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展现考古担当 ——考古工作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时间:2022-06-03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考古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考古工作者纷纷表示,要牢记嘱托、奋发有为,用实际行动不断厘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不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展现考古担当。

北京:笃行不怠 持续推进首都考古和历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激励了北京市考古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特别是考古一线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处长郭京宁表示,北京考古人将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以传承历史文脉的高度自觉,努力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北京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在具体的考古研究工作中,郭京宁表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将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首都考古和历史研究。夯实田野基础,持续开展琉璃河、路县故城、金陵、圆明园、长城等大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工作。实施永定河等主要水系及支流的区域考古调查,构建聚落形态变迁框架,初步厘清北京史前文化演变脉络。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围绕考古实证北京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北京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等关键问题,在永定河与中华文明起源、燕山南北史前文化嬗变、长城内外史前—青铜时期生业形态、古代民族关系等方面谋划重大项目协同攻关。

“同时,立足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燕文化考古、辽金元考古、明清考古、老城与中轴线考古、长城考古、大运河考古等研究课题。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加强建设科技考古实验室,提升多学科协同解决考古学问题的能力,启动制度化、安全化、智能化、人才化、国际化建设,全面建设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考古标本库房。”郭京宁说,锚定重点发展方向,加大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入,做好出土文物的研究、阐释和科普工作,加快推进东胡林、上宅等重要考古报告的出版,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北京文明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北京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河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河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河北均有体现。同时,河北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为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在今后考古工作中将继续深入挖掘河北大地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具体工作安排上,张文瑞介绍,一是持续推进泥河湾人类探源工程,开展年代学、地质学、古生物、古环境、古气候、器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揭示早期人类起源与扩散、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等重大学术课题;探索人类与环境演变的关系,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模式,北方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的历史过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泥河湾研究中心建成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圣地。二是推进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燕山南北两翼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工作,廓清红山文化在河北地域分布、文化谱系、源流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探索红山社会聚落模式、聚落之间的社会关系,深化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三是开展豫北冀南地区史前时代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追溯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发展历程;探索太行山东麓先商文化起源、发展演变进程,解决先商文化与早商文化分界的学术问题,与中原地区共同构建夏商周三代早期中国框架体系。四是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相结合,揭示河北地域内史前及历史时期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同时,按照《‘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推动科技测年、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等科技考古在考古发掘工作中的应用。”张文瑞补充道,河北省将开展考古现场文物保护、信息提取和实验室考古技术攻关,提高对出土文物保护能力和考古信息采集管理、综合分析和研究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发掘技术精湛、研究水平过硬的考古专业人才。

吉林:深入开展多元一体文明历史研究的吉林实践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边疆,与朝鲜、俄罗斯接壤,相关考古研究带有强烈的区域性、边疆性与国际性。吉林地区的古代人类在中原文化直接影响下创造的古代文明,既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篇章。

“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继续强化以扶余、高句丽、渤海考古为核心,侧重加强长白山区旧石器时代考古、辽金考古等专题研究,大力开展革命遗址考古、科技考古的总体工作目标。”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解峰说。

“在工作实践中,将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梯队建设,引进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一支业务能力优秀、具备责任担当的高素质队伍,使之成为推动吉林省考古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解峰介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各研究方向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文物局正确领导下申报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攻关构筑坚实的研究平台,不断提高考古遗存的综合研究与系统阐释水平,明确东北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为全面阐释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的历史进程服务。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目标,坚守科研一线,不懈奋斗。

江苏:继往开来 奋力开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新局面

江苏地跨江河湖海,水韵弥漫,山川炳灵。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艰辛探索,江苏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等重大课题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周润垦回顾了1956年以来江苏考古研究工作走过的重要历程。

周润垦介绍,1956年,江苏学者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青莲岗文化”,率先打破了中国史前考古学仰韶—龙山的一元论体系,为“满天星斗”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确立开创了先河;1973年,苏州草鞋山遗址发掘从地层学上证明了玉琮和玉璧是新石器时代器物,纠正了长期以来对其时代的错误认识,将以玉琮玉璧等玉礼器为核心要素的良渚文化研究推上了正轨,为其后打开良渚文明古国的大门找到了一把重要钥匙;1982年,常州寺墩遗址发掘了迄今为止随葬玉琮数量最多的3号墓,江苏学者以此为基础首次提出“玉敛葬”的概念,将良渚文化的研究掀起了第一波热潮;1987和1989年,新沂花厅遗址清理了包含有10座大墓的数十座史前时期墓葬,墓地内明显的“文化两合现象”及大墓中普遍存在的“人殉”迹象,不仅为夏商时期人殉制度找到了源头,更是表明少数人凌驾于社会之上,掌握生杀大权,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高度发展,已经站在文明古国门槛边上;2009年,张家港东山村遗址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揭示出一批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这批高等级墓葬规模之大、随葬品数量和种类之多、大墓与小墓分区埋葬等现象显示,墓主的身份已非一般居民,而是高居社会之上的显贵阶层,具有王者气象。东山村遗址距今6000年前后明显的社会分层,是目前国内史前社会分层最早最明确的例证,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江苏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在东山村、蒋庄、寺墩、开庄等遗址的聚落考古中,发掘取得新收获,研究获得新进展,江苏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标尺逐步完善,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化模式研究更加深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愈发凸显。”周润垦说,2021年11月,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列进了党代会报告并进行工作部署。江苏考古正在围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加大考古和历史研究力度,全面深化江苏地域文明认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周润垦表示,江苏考古人将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为总抓手,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到田野考古第一线,以手铲奋力书写江苏大地辉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推进江苏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出江苏考古人的积极贡献。 

安徽:精准谋划 科学规划安徽的考古调查发掘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作为安徽的考古工作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和守护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和贯彻工作。

一是要深刻领悟、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进一步提高对考古工作和中华文明研究重要学术意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二是要找准安徽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资源优势、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全面揭示安徽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及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阐释安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人文精神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安徽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三是要精准谋划、科学规划安徽的考古调查、发掘,历史文献研究和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做好做细做实各项工作的推进实施。要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和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列课题为总抓手,认真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研究、保护、利用全链条建设决策部署,按照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讲好中国故事安徽文旅篇、激发文化遗产传承新活力的要求,科学统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和配合基本建设、土地出让前置考古,全力推进长江文化、淮河文化、新安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为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贡献安徽力量,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四川:积极主动加入文明历史研究的“大合唱” 探源四川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

四川文物资源丰富,近期三星堆、皮洛考古新发现取得瞩目成绩,引起广泛关注,但四川地区文明起源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须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把四川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凸显四川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实证百万年人类史,深入对青藏高原古人类研究。“围绕人类起源、青藏高原东麓和成都平原早期人类演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问题,继续开展四川地区旧石器专项调查,对稻城皮洛、资阳蒙溪河等重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建立青藏高原古人类研究中心(皮洛)重点研究基地,运用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联合国际国内一流机构,分析东亚古人类生存模式、技术文化特点,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过程与机制,探讨东西方古人群迁徙、扩散、交流与族群融合的过程及动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介绍。

以一万年的文化史为中心,探源四川地区新石器文化面貌。持续开展莲花坝及相关区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全面了解四川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面貌,完善四川地区史前文化谱系构建。持续开展史前城址——登云城址等新石器晚期城址考古工作,聚焦更广阔视域下的区域文明起源,深入探讨四川及相邻地区不同早期文明样貌及谱系源流,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重视人地关系和自然环境作用,强化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锻造新时代四川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新模式。

“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入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重点从生业与环境、资源与流通、书写与信仰、巴蜀文明化进程与中华文明史、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演变等方面,持续开展三星堆、城坝、罗家坝等巴蜀文化重要遗址及周边区域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工作,实证巴蜀文化包容和创新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唐飞说,三星堆考古与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建设,将不断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还将积极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罗家坝、城坝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

除此之外,围绕南方石窟寺研究保护体系构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藏羌彝走廊、西南夷、宋元(蒙)山城等重要领域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四川地区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对标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努力培养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学科门类齐全的考古及科研人才队伍。”唐飞表示,四川省将加大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实验室建设力度;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装备和技术;研究建设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加强对考古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充分利用三星堆等大IP,讲好四川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陕西:立足实际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实现陕西突破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分布有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表明,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聚落多分布在渭河流域,及至龙山时代,陕北和关中地区出现了以石峁、芦山峁和太平遗址为代表的都邑性中心聚落,周秦汉唐,陕西更是中华文明的主根脉之所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表示,陕西考古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陕西实际、突出陕西特色,率先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完成陕西突破、形成陕西经验、开启陕西篇章。持续开展秦岭两麓和黄河沿岸旧石器时代考古项目,回答中国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起源问题;高度凝练以杨官寨、芦山峁、石峁遗址为依托的史前都邑考古成果及科学价值,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模式,同步启动“炎黄时代”“五帝时代”考古研究,考古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着力提升以周原遗址、秦雍城、咸阳城、汉唐长安城遗址为重点的都城考古项目,探究国家文明背后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发展轨迹;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机结合考古探索、文献研究、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攻关,推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环境考古、DNA研究、科技测年等科技考古分支建设,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该馆的建成开放适应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全面展示了以陕西为案例的中国考古学科百年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全景式地展现考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熠熠生辉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就。”孙周勇说。

孙周勇表示,陕西考古人将保持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将政治担当与学术研究融合,肩负起解决学科重大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深化石峁、太平、周原、汉唐长安城等重大考古发现的时代价值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考古成果转化和社会共享,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青海:扎实做好青海考古工作 奋力推进青藏高原文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干部职工中引起热烈反响,进一步凝聚起广大考古工作者奋进新时代的思想动力和行动合力。”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国龙表示,青海考古工作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考古研究工作,结合青海省生态高地建设,坚持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以严的标准和实的作风,奋力推进青藏高原文明研究持续走向深入,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文物考古力量和智慧。

谈到具体实施时,武国龙说,要加强出土文物和重要遗址的研究阐释,发挥好考古工作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夯实青藏高原文明研究基石。推进民和喇家遗址、大通长宁遗址、都兰热水墓群、丝绸之路考古资料整理研究,编写出版考古报告,系统总结、深入阐释重要文化遗存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中华文化一体化历史进程。

“要聚合各方科研力量,实施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课题,广泛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综合性考古学研究。以都兰、乌兰等海西地区考古工作为基础,谋划联合实施吐蕃、吐谷浑考古学文化专项研究课题,厘清这一时期中国边疆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武国龙说,围绕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环青海湖流域、共和盆地、官亭盆地等区域历史文化遗存的多学科考古学研究,深入研究阐释青藏高原史前文明的起源发展。

“同时,加大考古成果创新转化,展示好中华文明研究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考古工作,深入挖掘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价值,加大考古成果创新转化,推进热水墓群、喇家遗址、宗日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故事,赓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武国龙说。

新疆:纵深拓展边疆考古 助力文化润疆工程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历来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新疆考古工作列入“考古中国”项目框架,为新疆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并逐渐形成多单位参与、多学科协同的工作模式。近年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通天洞遗址、吉仁台沟口遗址、石城子遗址、沙堆烽遗址都是多方联合攻关的重要成果。

新疆考古助力文化润疆、讲好中国新疆故事。“我们将持续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拓宽研究思路,通过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深入阐释新疆在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及对人类文明进步重大贡献中的历史地位;揭示边疆族群对于建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轨迹;剖析新疆古代多元宗教传播、交融及其本土化进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表示。

近年来,新疆持续推进考古资料整理、出版,并通过多渠道广泛传播新疆考古成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未来我们仍将发挥新疆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发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深入阐释其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应有的力量。”李文瑛介绍,出土纺织品、纸文书、干尸等是新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未来仍将以项目为依托,全面开展现场文物保护、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和实验室考古, 总结适合新疆气候与地貌特点的考古遗迹和出土文物保护方案,提升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水平。

(李瑞 徐秀丽)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