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辉:增强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国学
发布时间: 2017-03-15       点击数:2256

  我国社会科学方面重要的学科冠名应与其内涵相符,其中深藏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些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学术观点。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表示,在当今国际视野下,应该认真对待“国学”和“汉学”的问题。

  近些年,国内“国学”热,国外“汉学”热,欧洲许多综合性大学都设有汉学系,北美对中国研究的热情也超过了以往,而且这个热度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是中国强大的必然趋势。但是,国内外对“国学”“汉学”的认识尚有许多错漏的地方,国内的一些知名网站的解释也是模糊不清的。

  在西方学者看来,“汉学”即关于中国的学问,不包括藏学、蒙学、满学等少数民族的学问,这是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东方时形成的陈旧观念,在今天看来这已经超出一般性的学术研究了,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政治问题。余辉表示,因为一些“台独分子”和国外的“藏独分子”及制造国家分裂的右翼分子就此钻空子、造舆论,推行他们的“民族国家”理论,以此作为制造国家和民族分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就批判了国外的这些理论,冯其庸先生生前在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时,在其下成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也就是要解决“国学”的概念问题,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先生等创办《华学》杂志,长期坚持将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研究成果囊括在内,这表明学术高端均否认将“汉学”等同于“国学”,他们对“国学”“中国学”“华学”与国外所说“汉学”的区别界定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我们的学术界和文学艺术界要强化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学”或“华学”的意识,科学审视“国学”的学术结构,所谓“国学即汉学”的观念,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学理上都是说不通的,满学、藏学、蒙学以及其他同胞民族在我国境内形成的学问,和汉学一样,都是中国国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是汉学因人口、历史等原因,内容更加丰富。余辉说:“我们的价值观必须注意其学科覆盖面的科学性和事物关系的逻辑性,必须形成体系性的深度认识,这样才会被西方世界所理解和接受,防止被盗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了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是我国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精神食粮,文化自信的根本问题在于弄清我们自己的文化源流和融合过程,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一个说不清楚自己历史的民族,很难谈得上文化自信。

  余辉认为,应该经过我国顶级专家学者的深度讨论后,明确“中国国学”“华学”“汉学”的标准性阐释,如基本概念、准确定名和界定范畴等,使之符合逻辑、符合学理,无懈可击。对国内只研究儒学而冠以“国学”名称的研究机构,应该达到“国学”的学理范畴要求,不得滥用“国学”之名,要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

  他建议,在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学术单位建立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外文网站”,向国内外各界标准阐释中华民族自有文字以来的殷商时代到清代的各类人物、事件、典籍和各类数据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等,以正海内外之视听。同时也应当保留一些争论和探索的空间。目前,有许多网站对我国古代文明的阐释和所记录的相关数据等,因缺乏足够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和通审,错漏百出,负面影响较大,贻害后人。

  提高国际学术和文化艺术交流的水平,不片面追求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次数,而要不断提高交流的质量,努力向两极发展,即向学术高层和普通大众,不断扩大正面影响。“在国外举办古代文物展览时,与展览相关的学术活动要紧紧跟上,甚至应该提前进行引导性介入,以实物讲好中国故事。”余辉说,“我国文化艺术界在对中国学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民族学的研究,不断提高中国自己的、科学的民族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巩固中国学的学理基础。”

  “中国国学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也是我们千秋万代的文化事业。”余辉说。(杨逸尘)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技术支持:百恒网络
版权所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赣ICP备16008992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49号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门票预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