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工作要久久为功 ——专家聚焦乐山大佛保护典型问题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22-01-21

1月7日傍晚,深冬大寒,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散播,又是岁末年初工作繁忙时段,四川乐山大佛景区,游者依然不稀。观者中,一群老者为主一行人看得格外仔细。他们是正在进行现场考察、来自全国各地为大佛病害诊治的文保专家。


1月8日,四川省文物局在乐山市召开乐山大佛文物保护专家座谈会。回顾总结乐山大佛保护经验做法,研究讨论乐山大佛保护利用工作思路举措。


近年来,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


乐山大佛景区党工委书记左小林介绍,乐山大佛景区1982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与峨眉山一道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景区范围内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灵宝塔、麻浩崖墓、离堆(含乌尤寺古建筑群),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柿子湾崖墓,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凌云寺、三龟九顶城以及47处文物保护点、200余处石刻题记碑文等,文化遗产博大精深。


近年来,文物系统职工紧紧围绕“持续构建文物保护法制体系、持续消除文物安全潜在隐患、持续改善文物生存综合环境、持续建设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四大工作重点,统筹开展一系列文物保护工作,有效确保了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颁布实施四川省首个遗产地专项保护法规《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和《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乐山大佛·灵宝塔保护规划》《柿子湾崖墓保护规划》,景区文物保护法制体系不断完善。


实施大佛佛脚平台改善、大佛左侧(天洞—麻洞)危岩加固、北门临江摩崖石窟抢险排危、灵宝塔塔基加固等文物抢险加固工程,并建成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对乐山大佛及周边遗迹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实施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项目;实施乌尤寺大雄宝殿抢险加固工程;启动九曲栈道危岩抢险加固前期勘测研究项目和乐山大佛附属造像窟龛保护前期勘察研究项目。通过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文物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投入近20亿元,完成景区范围内所有工矿及污染性企业、2360户近1万村(居)民的搬迁工作,景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建成凌云东路替代原横穿核心景区过境公路凌云路,兑现申遗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封闭凌云路以减少过往车辆对乐山大佛的影响”的承诺,有效改善了世界遗产乐山大佛生存环境。


正式组建景区文物保护专业机构——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由原来的正科级机构升格为副县级机构,核定编制2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设岗比例达55%。目前,研究院在编人员15人,其中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比例达80%。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指出,乐山大佛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监测体系建立,安全隐患消除,整个环境改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石窟寺中,乐山大佛保护工作应该是排在前面的。


对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专家们给予充分肯定。


大佛水害、风化、生物侵蚀等病害仍然严重。


专家认为,大佛受所处地理位置、区域气候、依存岩体性质等因素影响,一直以来病害不断,主要表现在水害、生物病害、风化病害、修复层开裂剥落四个方面。


水害是首要病害。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山连江,佛面水,乐山大佛处于开放的状态下,又处在年降雨天数超过180天的常年降水环境地区,水患水害凸显。


雨水及佛体崖壁面流水直接侵蚀大佛;崖体裂隙渗水、江水洪水、大佛表面凝结水,使得大佛岩体发育软弱夹层带、各类裂隙长期处于饱水、渗水状态。


水的反复作用,使佛体强度下降,加速加剧砂岩风化,从而诱发多种病害。


生物病害显著。


湿热环境、充沛水源,造成乐山大佛生物病害快速生长、侵蚀破坏程度较大,对大佛本体价值及原真形象造成威胁。


生物病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苔藓、地衣及霉菌,主要发生在头部、胸部;另一类为杂草及树木发育,在佛体上半身及环绕的崖壁上比较明显。


大佛反复出现的“花脸、泪痕、黑鼻”等现象,即为生物病害造成。


风化病害严重。


受水害引起的岩石表层矿物质溶解水化以及盐类结晶、植物根劈等的影响,乐山大佛及其附属摩崖造像风化破坏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乐山大佛左右天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碑及附属窟龛摩崖造像表现尤为突出,且呈现出风化不断加剧的趋势。


修复层开裂剥落频发。


1914年以来,乐山大佛先后经历7次较大规模表面修复,主要采用水泥、传统捶灰、混合捶灰和改性捶灰等材料对大佛的头部、肩部、两手、膝盖和双脚进行修补保护,暂缓风化对乐山大佛的影响。


由于修复材料与岩石本体材料的性能差异、水害、环境污染以及修复材料自身老化等问题,近年来大佛头部、胸腹部修复层经常出现空鼓、开裂、剥落现象,对大佛本体及游人安全造成威胁。


保护工作要久久为功、持续开展。


座谈会上,左小林汇报了景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专业机构、病害治理、抢救性保护、展示利用、加强管理”五大关键,扎实做好大佛文物保护的工作思考。


与会专家聚焦大佛保护典型问题和关键技术,为大佛维修保护找准方向、找对方法、找到突破口,全面提升保护水平,把脉指导,积极建言献策。


病害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大佛保护工作涉及渗水病害勘察评估与治理、修复加固材料评估与优化、植物及微生物病害治理与预防、大佛保护性建筑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等多个方面。不同病害的治理相互关联,需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要强化科技引领,构建乐山大佛综合治理、科学治理、有效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以水害勘察研究为关键,破解病害治理技术难题。


乐山大佛首要问题是水的侵蚀破坏,这也是我国石窟寺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需要尽快启动乐山大佛水害前期勘察研究工作,力争在渗流路径精细探测评估、渗水病害形成机制分析、精准治理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推动乐山大佛病害治理瓶颈破解。


以保护材料研发为突破,攻克保护深层次问题。


保护材料是石质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要加快大佛头部、胸腹部的传统修复材料的优化研发;大佛摩崖造像风化病害防治及加固材料研发。


以生物病害综合防治为抓手,解决大佛脸花鼻黑问题。


根据大佛水害现状条件,开展生物病害的预防性治理技术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以及生物诱发的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大佛水害得到有效治理条件下的根治治理技术研究。


专家认为要继续有序有力推进抢救性保护工作,多措并举提升遗产展示利用和管理水平。


座谈会上,乐山市长陈光浩表示,将从今年开始,拿出景区经营性收入中不低于5%的比例优先用于文物保护,加大景区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促进景区文物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介绍,四川省现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超过全国总量(近6000处)三分之一。石窟寺保护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增挂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牌子,一次性核增事业编制90名;要建强做大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建设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乐山大佛分院。


王毅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乐山大佛保护工作,扎实推动四川石窟寺保护利用迈上新台阶。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