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福建博物院展出的“梵天东土 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自1月25日开幕至今,持续受到观众热捧,参观人数最多时一天超过13000人。此前,该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三个月,共接待观众16万人。该展览汇集了印度芨多王朝时期的56件雕塑精品,以及国内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收藏的86件雕塑。这是该展览在华的第二站。据了解,该展还将到浙江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巡展。
文物展览为中印两国人民提供了互相欣赏各自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感受中印两大文明的非凡成就、见证两国千年友好交往史的机会。2011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在印度新德里、孟买、海德拉巴和加尔各答四地巡回展出“华夏瑰宝展”,同样受到印度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
文物展览只是中印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一个缩影。中国和印度文化遗产交流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在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通过丝绸之路,两国人民开启了相互了解、互惠共赢的历史交往。1400多年前,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历经磨难来到印度古吉拉特邦,把佛经带回中国,在长安传经。2014年,习近平主席将古吉拉特邦作为访问印度的第一站;2015年,在他的家乡——玄奘译传经地古城西安,迎接莫迪总理访华。这是中印两国高层交流的一段佳话。
近年来,在中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印文化遗产交流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协定,共同打击文物走私。中国国家文物局与印度考古局签署了关于合作保护文化遗产谅解备忘录,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两国文化遗产保护、联合考古和学术研究合作不断得到推进。自2013年起,故宫博物院与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印度沿海遗址考古发掘、陶瓷标本科技检测研究等合作,2017年又开启了印度奎隆港口遗址联合考古合作。2015年,甘肃省文物局与印度考古调查局签署友好合作书,约定将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保技术人员交流、佛教艺术和石窟保护交流合作。2016年,“中印论坛: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学术报告会在敦煌研究院举办,来自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印度尼赫鲁大学等印度机构和高校的25位学者与中国专家共同分享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心得。2017年2月,在印度外交部和国家艺术与文化遗产信托基金举办的亚欧古迹文物保护国际研讨会上,中印专家以及亚欧会议成员国的专家们交流和分享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刚刚完成的与印度普拉索尔市柯棣华故居博物馆的合作。柯棣华大夫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国际主义战士和印度友人,1938年,随印度援华医疗队赴中国协助抗日,1942年他因病逝世后,毛泽东主席为他亲笔题写挽联。这幅挽联目前就收藏在印度,但因年代久远保存状态不佳。2016年底至2017年初,在印方的协助下,中国专家在普拉索尔市连续工作20余天,圆满完成文物修复工作。此后,中国还将向印方捐赠真空恒温恒湿展示柜,用以展示和保存这一联结和见证中印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珍稀实物。
从多年的交流与合作经验中,可以看到中印两国的文化遗产工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挑战。中印两国开展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有助于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2014年6月,印度国立英迪拉·甘地艺术中心牵头,印度考古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参与,提出了“季风计划”的保护和申遗计划。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组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项目。这是中印两个遗产大国为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而做出的共同努力。
国家文物局希望与印度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继续在世界遗产申报、打击文物走私、古迹遗址和博物馆管理、石窟寺研究与保护、水下文化遗产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科技、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协调下,协同开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研究与保护,推动联合申遗,共同推动柏威夏寺国际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密切配合做好尼泊尔震后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工作等,共同开启中印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文 宣)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