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行各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纷纷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关键时期,考古人也迎难而上,为防控疫情贡献力量。各考古单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在确保人员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工作,在基建考古、主动发掘等方面科学制定严格防疫防控下的工作方案,保证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考古科研项目的有序开展,文物室内整理修复、库房管理等工作也在持续进行。疫情期间,考古人也在思考,从考古和历史中找到当代社会应对疫情的借鉴和参考。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疫情期间依然坚守在大遗址上确保文物安全的守望者。
有序复工,考古工作有效保障 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开展
考古人是忙碌的,每年的春节假期是难得的休息和家庭团聚的日子。按照惯例,春节假期结束,众多考古工地又要恢复往日繁忙的景象。而今年春节后,各考古工地却变得寂静。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度导致工地复工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很多考古领队都反映说,春节后的那几天,就算自己想复工,广大“硬核村长”也不会轻易答应。
然而,一方面是严峻的疫情,一方面是全国重大基本建设依然在进行。考古人没有采取无所事事的“休克疗法”,而是在周密部署、严格防护的情况下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努力确保国家重大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地下文物的安全。
山东省重点工程田野考古复工仪式
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
2月20日,山东省重点工程田野考古复工仪式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此次复工的项目包括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港—斋堂岛陆岛交通码头改扩建工程水下考古项目、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毅康科技项目考古发掘项目,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实施。
扬州世园会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复工
2月21日,经相关部门批准,江苏省文旅产业重点项目——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正式开工。
湖南基建考古项目工地门口,工作人员在给进场人员发放口罩等防疫物资
疫情期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陶器修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随后宣布复工,针对安乡至慈利高速公路基建考古等重大工程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复工之前,文物的室内修复整理研究工作乃至文物保护项目并未停止,而是在严格防疫措施下稳步进行。成都市重点项目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考古工地在相关通知要求下,已准备开始复工。
巩义市政通路学校工程汉代墓葬区考古发掘现场
3月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即将复工的郑韩路东延工程考古发掘项目疫情防控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并送来了省文旅厅调拨的防疫物资。近期开展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还有巩义市政通路学校工程项目等;引江济淮等重点项目正在抓紧做好复工前的疫情防控准备工作。陕西省文物局在防疫部门指导下组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等考古机构有序开展西汉霸陵遗址、神木石峁遗址、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等主动考古项目;组织开展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浐灞生态区前海医院、高陵众邦电缆、西安地铁六号线侧坡地铁站、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和西安宜家项目、幸福林带、大明宫水廊改造等40项基本建设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此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发布复工通告,要求各考古工地一旦复工条件成熟,及时上报分管领导申请复工。
在当前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疫”的紧张时刻,复工复产事关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和产业链完整接续大局。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和复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优先保障配合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有序做好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复工、开工,确保重大项目进度和文物安全。”目前,各考古单位正在根据《指导意见》积极统筹谋划,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科学完善工作计划,努力保障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顺利开展。
主动发掘 工地防疫细致有序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工地现场
在2月下旬各考古单位开始着手实施基建考古项目的半个月前,一支主动发掘的队伍已经进场作业,这就是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队。
疾控专家为考古队普及防疫知识
据项目负责人刘志岩介绍说,今年是该项目的第三次发掘,也是最后一次发掘。虽然没有基建施工进度要求,但是由于每年只有春季两三个月的枯水期才能作业,因此更是不能耽搁,必须在4月底前结束。而面对严峻的疫情,又必须确保人员安全。在人员、物资到位的情况下,又得到了当地疾控中心专家的现场教学指导,充分学习了防疫知识。在此基础上,刘志岩撰写了一份“疫情期间考古工地复工指南”,包括人员排查、物资准备、疫情防控措施、异常情况处置和检查督办等方方面面,如“建议使用当地民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输入性风险”“考古驻地设置单独的隔离室”“所有工作人员实名制进入考古现场,不允许顶替、代班”等,都是很好的建议。经过半个多月的实践,从消毒、进场、作业、废物处置乃至生活餐饮等方面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做到了细致有序,有条不紊。
以古鉴今 考古人对疫情的思考
瘟疫,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似乎是很陌生的事情。其实瘟疫在过去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鼠疫、伤寒、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造成的瘟疫在史书上都曾留下记载,考古发掘也发现了古代瘟疫的痕迹。疫情期间,一些考古人根据自身研究和学术专长,从考古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撰写和发表了系列探讨性和科普性文章,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感受到考古学以古鉴今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胜前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瘟疫的考古学思考》,从考古学的视角讨论了瘟疫产生的根本条件和历史阶段,认为在古代农业扩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瘟疫传播的重要原因,建立良好的农业文化生态系统是古代人类社会应对瘟疫的基本策略。当前,为了减少瘟疫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城市需要建立人工生态系统,而且是可封闭的,内部不同组群之间应该有足够的缓冲空间。这篇文章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陈胜前同时又撰写了《疫情防治与观念变迁》,从当代社会结构、分工和协作的角度对未来建立有效的疫情防控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其官方微信平台连续推出《再送瘟神——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历史的启示》《古病理学——考古学面对疫病能做些什么》《祸兮,“蝠”之所倚——解读蝙蝠之“惑”》《隔篱疏影照横塘——古代中国隔离治疫发展杂记》等科普知识文章,徐进、叶琳、李凤等作者从文献学、古病理学、动物考古学等领域入手,借鉴历史经验,探索疫情本质,研究疫情规律,宣传预防知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在网站的公共考古栏目刊登文章,讲述地方志记载的澧州明清时期瘟疫事件。
守望遗址 服务社区
疫情期间,许多人待在家里的时候,我们还要记得在各大考古遗址公园坚守和在社区服务的大遗址管理者。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作人员巡查遗址、检查设备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湖北武汉,是此次疫情最严重的核心地区。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公园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武汉封城以后,春节返乡人员滞留在外无法回来,导致人手严重不足。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克服种种困难,为了避免外出或回家途中的感染,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留园值守的工作人员一直以来吃住全在单位,留守园内,日夜守护展厅、库房和面积达1.89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大家在统一领导下齐心协力,确保遗址和博物院巡视、工作场所消毒、设备安全检查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不仅如此,根据武汉市“应下尽下”的相关工作部署,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两个支部的党员定点下沉到武汉市硚口区易家街张公堤社区,为疫情期间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像这样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的文博单位和个人在全国还有很多。
工作人员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消毒作业
2月23日,因疫情影响关闭一个月的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恢复对外开放。为确保疫情期间公园安全、有序开园,开园前夕,公园已进行全面消杀不留死角,并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实战演练:如检查杭州健康码,劝返红码、黄码访客;检查预约信息,帮助未预约访客完成预约,减少现金使用;电瓶车错位乘坐,加大访客之间的安全距离等。目前,游客通过监测体温、出示绿码、身份证实名登记等一系列入园流程,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又可以畅游这座世界文化遗产。
(来源:国家文物局;作者:贾昌明 图片由文中文博单位提供、部分源于网络)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