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启迪 共话发展——当代博物馆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9-12-06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博物馆面临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及观众需求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创新是落实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新一轮科技变革和文旅融合的选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10月22日至23日,“当代博物馆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安吉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和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主办,浙江自然博物院承办。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任大会组委会主任,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任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大会共收到论文及摘要60篇,来自全国109家博物馆、科技馆,14家高校,6家科研院所,7家文博企业的272位代表参会。大会同时设立4个分会场,1个学术沙龙,41个主题演讲以及10个论文海报,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优良的学术氛围与交流平台。



主旨报告:融通世界 创新未来


当代博物馆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不仅是全国博物馆界的一次学术盛会,也是浙江自然博物院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迈进博物馆文旅融合的新征程。7位主旨报告人从不同层面陈述了生物演化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国际博物馆定义的原则、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科技融合教育、博物馆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从生物演化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公众对达尔文进化论常见的误解,包括“从低级到高级”“适者生存”等。生物演化的本质是生物与环境的互动,表观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我们的相关认识,他列举了八大古生物或现代生物演化的案例,说明生物与环境共演化的关系。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以《自然博物馆的新面貌与大抱负——从标本搜藏到人类希望》为题,论述了自然博物馆展现的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宇宙,包含动物、植物、地质、人类四大传统领域,宇宙太空天文的认知也包括其中,因为这个领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研究进展也将深刻影响并更新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并改变未来人类生活的方式。


安来顺反思了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关于博物馆定义的第九次修订,强调了博物馆定义的原则与具体操作性之间的平衡。他作了题为《普洛克拉斯提斯的拷问——ICOM第九次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回顾与前瞻》的报告,介绍了ICOM第九次博物馆定义的修订,以及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策展、运营与研究方面的具体做法,强调博物馆要保持探索精神和创新势头。


日本福井县胜山市的恐龙化石调查和挖掘从1989年持续至今。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特别馆长、福井县立大学恐龙研究所所长、特任教授东洋一以所在博物馆为例,介绍了福井县产的5种恐龙化石,以及与中国浙江省和泰国等进行合作调查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2000年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开馆,并举办调查研究、展示和科普活动,受益于这一系列活动,恐龙博物馆的年参观人数已接近100万,充分说明了研究对博物馆发展的推动力。


河北博物院作为历史文物类博物馆,率先探索了与自然博物馆的跨领域合作。河北博物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罗向军在报告中深刻论述了新时代赋予博物馆的新使命,通过连续五年与多家自然类博物馆合作,在历史文物类博物馆推出适合青少年儿童参观的“自然故事”系列临展等做法,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更为有效、深远的合作方式与发展路径。


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一世基金会、摩纳哥海洋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帕特里克·皮古特认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任务不断演变,一些历史悠久的机构必须重新确定其中心任务,以继续发挥其作为宣传、调解和地球守护者的作用。近年来他们的任务重心转移到调解上,以确保科学家、决策者和舆论领袖、公司、赞助人、教师、年轻一代以及公众之间的联系。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有什么特色?建设的经验有哪些?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回顾了浙江自然博物院90周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浙江自然博物院20年跨越式发展的建设成就——历经三次馆舍迁建,规模扩大,品质更高,三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构建了博物馆开放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担负起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介绍了安吉馆筹建从广泛调研、前瞻谋划开始,到馆舍外观设计与内部功能布局、展览主题遴选和内容脚本编撰、展示设计与施工布展的筹建过程;总结了安吉馆在建筑、展览内容、展示手法、展览参与体验、文旅融合等五个方面的特色和两点反思。在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等方面,安吉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力求体现时代特征、浙江特色和生态特点。严洪明强调,要在科普教育、学术研究、藏品征集与保护、文创开发等方面下功夫,打造杭州馆与安吉馆的差异化发展。(执笔:韦立立)


“把握新时代,创新自然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分论坛由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承办,12名代表作了主旨发言。与会专家和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自然类博物馆创新,根据各自博物馆专业总体特点,共同探讨自然类博物馆建设目标与途径,促进自然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助理、办公室主任刘林德论述了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将生态文明作为长远发展战略重要内容的意义,着重阐述了自然博物馆的发展有助于弘扬生态文明观念,如何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由深入人心转向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国际国内主要博物馆在弘扬生态文明方面所表现出的发展趋势。


大连自然博物馆馆长赵博介绍了大连自然博物馆免费开放10年来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率的措施和成果。


进入新时代,区域和省级自然类博物馆如何建设发展?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王军认为:我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他介绍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发挥博物馆职能,以地域文化元素为依托,优化展厅环境,不断学习国际、国内同行的先进做法经验,以创新精神打造精品展览,满足广大少年儿童观众需求,丰富社会教育服务项目,讲好黑龙江故事,将黑龙江省博物馆打造成边疆省区一流博物馆。


“研学课程”到底是什么?随着国内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文旅融合的推进,“研学课程”这一概念走进了博物馆教育的视野。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长兰国英以浙江自然博物院开展的研学课程实践为案例,试析研学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特点,探讨基于“物”的探索式学习和提升青少年综合能力为核心,构建创新自然类博物馆“馆内+馆外”“白天+晚上”的研学课程模式。


重庆自然博物馆展示教育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李小英从科普法、博物馆条例、国家有关部委政策以及博物馆教育职能等方面,分析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优劣势,并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梳理了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文旅深度融合,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新时代,自然博物馆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张彩欣结合天津自然博物馆实践,得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准确定位、精准施策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二是奋发进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凝心聚力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如何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研究馆员莫运明结合自身坚持开展研究型特色博物馆的创新与实践认为,博物馆热的兴起,对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地位功能、作用和新的发展方向。


北京动物园科普馆馆长、畜牧师周娜介绍,北京动物园从2007年起,陆续开展了保护教育系列活动,开始全方位打造“北动科普季”品牌。开展“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以动物、植物、生态保护主题展览贯穿全年,冬季打造生肖文化活动、夏季开展科普营日,春秋两季开展主题科普宣传、周末动物课堂和校外实践活动,体现保护教育“春夏秋冬各季不同内容有别”的品牌内涵。


古生物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研究员王原认为: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命和地球演化的基础科学。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增强,化石发现和科研成果的辈出,古生物类博物馆或展厅迎来了建设或升级的好机遇。他以中国古动物馆的实践为例,探讨新时代下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思路和方法。


生物塑化标本的诞生,将枯燥的解剖学理论变得新颖、有趣、生动、直观。生命奥秘博物馆创始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隋鸿锦通过“普及科学·认识自我珍惜生命·关爱健康”展览的主题实践认为,对公众进行人体知识科普教育是解剖学家们长期的愿望,科学很有趣,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顾翔介绍,115年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先生在他的家乡南通创办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开启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端。115年来,遵循先贤张謇提倡的“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馆宗旨,众多有志者献身于南通博物苑的建设与发展,而今的南通博物苑已成为一座集园林与博物馆、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区域人文科普殿堂。


2020年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将迎来建馆200周年纪念。瑞士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地球科学部主任莱昂内尔·卡尔文介绍:1820年博物馆诞生之时,最初的收藏品是18世纪博物学家从几个古柜中收集的标本。目前,该馆标本总数约1500万件,是瑞士最大的标本收藏地,每年吸引30万名参观者。最古老的标本是18世纪下半叶德鲁克兄弟发现的化石,其中包括在当时的科学辩论中作为物证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化石。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一个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地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自然类博物馆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走进新时代,自然类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把握新时代,创新自然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执笔:花国红)


第二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


2019年5月,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首次亮相第九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为科普行业青年学者(23位作报告)和全国科普场馆搭建学术交流、资源合作平台,有力促进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了联盟在全国的影响。


由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召集的第二届青年论坛主题为“传统、未来、融合”。为更好地展现联盟成员单位中青年业务骨干的才华和风采,论坛前期筹备面向联盟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公开征集论文,要求选题应契合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针对当前科普场馆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的论点,并推荐优秀论文在《自然博物》杂志发表。


共有30多篇科普文章入围,80多位青年学者及博物馆业内人士报名参加第二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根据主题创新兼顾区域特点,经《自然博物》杂志推荐,最终有13位科普行业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在论坛上发言。发言内容涵盖新科技的跨界融合,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教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解读博物馆收藏的新方法,博物馆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的实践,科普影视制作与传播等。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和浙江省科技馆副馆长黄荣根分别主持了论坛。各位青年学者发言观点鲜明,思想前沿,结合自身工作,提出不少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来自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的与会代表认真听讲,分享了交流成果。论坛特邀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副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黄洋副教授进行点评。两位教授分别阐述了博物馆如何吸引更多观众,博物馆如何和高校更好合作,与教育体系相适应;如何妥善处理博物馆与社会第三方合作关系等实际问题。同时也提到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应当从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到公众技能和素养的培育,最终是公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执笔:季民卿)


当代博物馆建设目标与路径论坛


“新时代创新 高质量发展——当代博物馆建设目标与路径论坛”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根据主题创新兼顾区域特点,有8位行业学者在论坛上发言,从展览阐释、社会教育、文创开发、理论建设、宣传推广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高质量博物馆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陈浩以《高质量博物馆散论》为题作报告。他以宏观的视角分析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解读高质量博物馆的社会评判与业界标准,结合国内外高质量博物馆案例,从收藏、展示、研究、管理、社教、文创等方面探讨高质量博物馆的发展基础与发展动力。


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乌兰托娅从“有的放矢,科学确定教育目标”“开发课程,挖掘文物资源”“文化惠民,推动文化均等进程”“打造品牌,实践引领理论升华”四个层面梳理社教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内蒙古博物院构筑了具有地区特点、民族特色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模式,形成了兼顾分众化、一体化的九大类教育体系。如欢乐大课堂、流动数字博物馆、综合实践课、行走中的博物馆、“相约周末”系列课程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首个青少年教育项目库。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沈辛成认为,科技史当成为贯穿考古文物类博物馆的新主题,以原料和工艺作为串联文物的主线,将艺术品还原到其手工业劳动本质,才能将中华传统匠人精神发扬光大。博物馆应动员专业科技考古人员参与,构筑话语壁垒;注重内容转化效果,注重叙事性和科普性;走入校园,抢占正确、科学认知考古文物的意识高地;用科学数据说话。


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刘健以上博董其昌数字人文展示为例探讨“博物馆藏品主题的数字化阐述”。该项目以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基点,围绕文人活动这一中心,在数字人文方法上以社会网络关系和历史地理信息作为两个主要立足点,辅之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从董其昌人文脉络的梳理、董其昌元数据体系设计及明清文人书画本体探索、董其昌高清图像特征提取与智能学习、董其昌数据可视化设计与知识发现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究和展示。


博物馆如何在办好展览的基础上吸引更多人参观展览?来自浙江省博物馆宣教部的胡慧媚从临展推广中的“释展”与营销两个方面分享了她对于展览宣传的思考。她认为博物馆展览的“释展”可以拓展到展览推广阶段,通过展览标题、宣传语、宣传稿等在潜在观众兴趣点和展览信息之间找到关联点,阐释展览背后的主题文化,从而吸引观众走进展厅。在展览推广中还可以借鉴商业电影的营销模式,通过IP营销、分众营销、大数据营销、借助营销等营销手段助力展览宣传推广。


如何策划好陈列展览也是此次分论坛的重要议题。苏州和氏设计营造股份公司总裁张郁介绍了和氏设计在博物馆策展过程中独特的三维策划方法论——“辫子策划法”,即将内容、展陈形式、参观心理三个维度相互绞合,同步推进展陈叙事。该馆以“金砖”为整个博物馆的叙事主体,以“开物·一块砖的修炼”“成器·一块砖的旅程”“致用·一块砖的时代”为线索,讲述了“金砖”从一种地域性物料到一个王朝最高殿堂的精神历程。


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围绕博物馆文创的目的和任务、主要范畴、属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博物馆文创的内涵和外延。并基于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分享了秘色莲花曲奇饼干、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等一系列经典案例和跨界联名合作的成功经验,提出“创意是骨,设计是肉,情怀是魂”的文创产品研发理念。认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应该不仅仅去迎合市场,好的文创产品应该是可以引领市场教育消费者的”。


博物馆使命陈述是博物馆对自身使命的规范性描述和表达,它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建设方针、办馆理念、未来趋势、业务工作等。南京师范大学黄洋副教授围绕《博物馆使命的新时代表达》这一主题,从博物馆使命重要性、博物馆使命的概念、博物馆使命的新时代表达三个层面逐层缕析。他参照西方博物馆相关理论构建,结合中国博物馆现状,总结博物馆使命的新时代表达应包含目的、价值、目标、功能、观众五个要点,分别解答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的信念、我们要发展成什么样、我们的作用是什么、我们为谁服务等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构建团队、研究博物馆、收集反馈、完善使命四个步骤表达使命。同时,博物馆的使命是动态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执笔:胡慧媚)


文旅融合下博物馆建设论坛


“为文旅融合赋能,为美好生活添趣——文旅融合下博物馆建设论坛”由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召集,有8位行业学者在论坛上发言,论坛还安排了一个小型学术沙龙。与会专家学者从当代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转型、教育项目研发、文化传播手段如何创新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了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建设。


分会场邀请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共计60余人参会,8位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文旅融合下博物馆建设作会议报告。报告结束后举办了小型学术沙龙,与会代表围绕当前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与演讲嘉宾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为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学术建设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讲述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自2009年建成开放以来,秉持“保护+创新”理念,以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和重点,通过活态传承,深耕专题,文旅融合,传承中华文脉,拓展文化传播路径,服务社会发展,履行传统工艺保护传承职责,也在此过程中探索中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


文化景观建设是文旅融合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紧紧围绕文旅融合为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博物馆的本体职能推进文化景观建设是博物馆积极参与文旅融合的主要途径。博物馆参与文旅融合首先应该保持“本我”,明确导向,坚持公益;其次应发挥特色,扬长避短,树立品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最后需要主动思变,两个效益兼顾,打造一个双向“参与式”博物馆。


当今文博界最热门的词是“活”,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湖州市博物馆馆长潘林荣认为,“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强音适逢其时地遇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后者为博物馆注入了无穷的活力,新媒体改变了博物馆的传播路径,新技术丰富提升了观众的博物馆体验,新平台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边界,而技术带来的焦虑和不适显然也是并生的。


革命类纪念馆如何做到文旅融合发展?嘉兴市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袁晶认为:近年来,文旅融合理念的普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旅融合时代背景,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对革命类纪念馆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高水平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念馆需根据自身状况,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分析革命类纪念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小型博物馆的运营面临诸多难点,如何突破局限,走出困境,成为本地一道亮眼的风景、百姓热衷向往的文化场所?新昌博物馆馆长张斯鸿积极探索,扬长避短,以思维新、胆子大、用力巧的方式,着力于展览的策划、活动的开展、影响的提升等方面,从而让小馆发挥大作用,成为本地重要的文化窗口、旅游发展的文化助力、百姓乐享的文化大餐。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博物馆发展的全新契机,也对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衢州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汪萍认为,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关键性工作,在文化旅游的新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必须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人员、形式、题材方面进行创新,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更好地服务于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当人们用诗和远方来形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时,作为文化历史记忆、收藏及展示的博物馆日益受到关注。浙江旅游博物馆馆长章垠认为,今天的博物馆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下已渐渐走下神坛,在旅游业大潮的推波助澜下,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需要以新的使命与担当扮靓和丰富我们日益繁荣的文化精神家园及日常生活。


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如何发挥题材特色和自身优势,以丝绸文化的渗透性、创新性和延展性助力旅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旸以《锦程未央——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文旅融合初探》为题,从三方面讲述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文旅融合初探——加强纺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开展国际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打造文旅融合IP。


学术沙龙讨论环节由浙江省文旅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程刚主持。针对“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的好做法,遇到的痛点问题有哪些”,大家认为:博物馆是勾连过去和现在的文化观赏和学习平台。博物馆承担着向社会公众提供学习、教育、娱乐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博物馆的旅游化利用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社会文化服务产品。博物馆旅游是建立在博物馆文化设施基础之上,通过旅游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让观众体会到各类收藏品传达的文化遗产理念和价值,使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欣赏活动。博物馆需要在保持原有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在文化旅游政策和环境的框架下,研究、分析自身阶段性特征和问题,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执笔:陈苍松)


(来源:国家文物局)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