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让文物活起来座谈会”部分专家发言选登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进一步盘活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9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专家座谈会,交流研讨让文物活起来的理论深化、实践创新和政策突破。现将部分专家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将再现消失的文明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熊澄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论述,从三个维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解读:一是物质的符号体系,主要是从物质层面进行活化和传承;二是精神的价值体系,进一步提炼文化资源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而塑造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三是行为的制度体系,从法律、行政和道德等不同层面进行引导,探索行之有效的文化制度设计。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搭建起了广阔的时空坐标。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将文物置于多维的文化和文明体系,从物质层面的活化扩展到精神、行为层面的活化,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文化的评价和衡量通常从主旋律和GDP两个角度进行,但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角度,即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建议尽快建立相关可量化的评价指标。
其次,让文物活起来与传播有直接的关系。“酒香也怕巷子深”,某种意义上,传播决定传承。当前,让文物活起来主要依靠从一点到多点的传统大众传播,没有充分适应传播方式日益分众化的发展趋势。所谓分众传播,就是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用一个类型、一种标准、一个目标面对所有用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让文物活起来尤其要考虑分众传播。一是把用户分类,二是采取多种传播手段,用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与传承。
再次,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处理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当今的科技前沿至少包括四大门类,即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这些年我们一谈起科技和文化的结合,基本上谈的都是信息科技,我认为这还不够,特别是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大前提下,更要促进多种科学的跨界融合。可以考虑将再现消失的文明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针对海昏侯遗址、西夏南越王墓、“一带一路”沿线故城等文物遗址,利用VR等技术手段,复原当时的场景,向人们展示其社会生活形态,重现文明的瑰丽精彩。
总之,让文物活起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首先要解决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问题,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在充分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要从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拓展到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位置问题,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物活起来的现代化价值和作用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范周
让文物活起来,要有创新精神,需要寻找和凝练文物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推动文物价值向现代价值的深层次转变。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两个精神的塑造。一是“工匠精神”。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文创产品研发、制作、营销的各个领域,通过文化创意将文物转化为产品,让人们可以直接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时代精神”。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去除浮躁和单纯的逐利心理,通过文创产品将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播种在社会公众心中,引导大众树牢文化自信。
当前,文创产品开发已经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正在成为文博单位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高度注意。一是文化安全隐患问题。研究发现,当下流行的文博文创产品承载的多是帝王文化符号,缺乏对新时代社会主流价值的关照。二是同质化问题。一些文博单位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销售额的提升,“一窝蜂”开发“爆款产品”。此外,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文博单位文创开发的试错成本较大,导致市场上成功的文创产品成为各家争相仿制的对象。三是文化传播问题。很多文博单位采用贴近时代消费心理的宣传方式,吸引年轻受众,但是也出现了青少年追明星、而非追传统文化的窘境。不少文博纪录片的网络弹幕上,关于明星的讨论远远多于对文物和传统文化的讨论。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既关注文博文创产品开发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要强化“工匠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文博文创产品中的综合应用。促进文博文创产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真正实现“把文物带回家”的目标,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建议将让文物活起来的战略思考纳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同时深化理论研究。建立相关理论研究基地,引进社会力量,系统化做好价值研究、传播研究和国际对比研究。
建议在文物活起来的过程中作冷静分析。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可以活起来,也不是文物中包含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置于当下。
建议注重青少年群体。文物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教材。因此,让文物活起来需要与青少年教育融合发展,让文物活起来的成果走进中小学课堂,提升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建议注重媒体传播形式。对目前主流传播渠道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利用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以社会反响良好的AI博物馆试点为例,需要深入思考和总结如何进一步强化社会功能、更好进行青少年文化教育传播等问题。
“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的主要使命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陆建松
文物,就是承载于实物之上的文化。已故郑振铎先生曾指出:“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征,最好的表现,便是在各个时代遗留下的古文物、古文书上”。文物的核心价值和意义不是器物本身,而是文化。
文以载道。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遗存,文物是由那个时代的人们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凭借其生存智慧,运用当时所能获得的材料,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制造出来的。因此,任何一件文物或一处遗址,其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都承载着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文物工作的初心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和研究,而是要透物见事、见人、见生活、见精神,古为今用,把历史智慧和启示告诉人们,起到教化作用,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并且,只有当文物发挥了现实作用,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才有了实在的意义。
但长期以来我国文物工作重保护、轻利用,对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做得还不够,文物的时代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民众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激活文物的时代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主要使命。
“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而要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讲述体系。
首先,必须跳出传统考古学、器物学和文物学研究的窠臼,要以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为导向,立足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高度,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为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撑。
其次,无论是展览、教育活动、综艺、纪录片,还是游戏动画、导览讲解、图书和文创产品,都要做好文物故事的策划与编剧,把学术性、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观赏性结合起来,将学术的东西通俗化、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知识的东西趣味化、复杂的东西简明化,将文物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留得下印象的文化传播内容。
第三,要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传播方式变革,日臻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开拓文物故事传播的平台,创新文物故事讲述的方式,推动文物故事传播的知识化、通俗化、趣味化、体验化、文娱化、网络化、网感化、视频化。
文化遗产要让更多人能够亲而近之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 戴斌
要从需求侧、供给侧、行政主体三个维度出发,进一步盘活文物资源。一是谁来评价的问题。文物活起来的效果好不好,不是由少数人或圈内人说了算,而是以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为标准。让文物活起来,意味着更广泛的人群参与、更深层的体验感受,更多人对文物亲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今年8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2019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 51.78%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38.74%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属于生活必需品,跟衣食住行一样重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显著提升。要让文物活起来,首先需要听一听消费者的声音,进一步厘清消费需求总量和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评价机制。
二是实现文博空间和产品的社会功能化,要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我国现有5354家博物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2018年参观人数达11.26亿人次。面对如此之大的流量需求,需要冷静思考博物馆每平方米产生多少价值。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及纪念品畅销只是第一步,要加快解决文博空间、项目以及文创产品的社会功能化问题,在此过程中注重与市场主体的结合。最近北京等地博物馆推出夜间开放,这个政策很好,是文物系统促进文化消费的新尝试,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社会功能。
三是从政府的角度,要用好大数据、讲好小故事。大数据是重构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的必由之路。目前,文物部门的供给侧数据更新相对滞后,缺乏消费及评价方面数据,既不利于政府宏观决策,又无法准确全面衡量政府公共文化政策效果。建议国家文物局结合国家文物智库建设,加快推进文物领域大数据建设,纳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让文物活起来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不仅是微观主体要学会做编剧,政府部门和官员也要学会讲有温度的话,共同让文物可亲可近。
(来源:国家文物局;文字整理:何 薇)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