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斯塔山前大型建筑遗址
8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呼斯塔遗址现场座谈会”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全国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专家确认了呼斯塔遗址是目前在西天山发现和发掘的规模最大、级别相对较高、拥有聚落围墙和大型石构建筑群落以及南北哨所等军事防御体系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存。
这是一处什么样的遗址
这处位于温泉县城北约40公里阿拉套山山脚下的遗址发现于区域调查中, 2016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遗址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开始对呼斯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领队介绍,到目前为止的发掘成果显示,呼斯塔遗址从北至南由三部分组成:北侧黑山头有一处近“品”字形的军事瞭望与防御性建筑;中部是遗址的主体大型石沟居址组合,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由长方形主体建筑、前室、西侧室、院落、院墙组成,是目前已知的西天山地区最大的建筑组合;南侧的小呼斯塔山顶也有长方形居址,其西侧山顶还分布有居址和墓地。
贾笑冰推测,12平方公里的分布面积,规模之大,使之有可能成为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权力中心。
在中部主体石沟建筑的西南角,发现了出土有人骨、陶器、铜器等遗物的祭祀坑。其中角柄青铜短剑和青铜锥保存完整,做工精细,锥柄表面还装饰了细密规整的刻画网格纹。居址中还出土了骨针、石制磨盘和磨棒、石轮状器等遗物,更为惊喜的是在北侧黑山头防御性建筑中出土了两具完整的马头骨,这是中国目前最早的关于马的证据。
如何认识这处遗址
新疆西天山一带是欧亚草原早期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过去的考古工作较少。
“这是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这可能是一处由多组大型建筑构成的青铜时代早期石构城址。细致的田野考古工作,聚落考古的研究思路,已经揭示出呼斯塔遗址可能是一处比阿敦乔鲁遗址规模更大,社会等级更高的有着严密防御体系的青铜时代早期聚落。它的发现与研究为了解公元前两千纪前半期,西天山北部地区的人类活动、文化编年、文化交流、社会组织、生业形态和手工业制造等方面提供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南京大学教授水涛认为,通过呼斯塔及其他相关遗址的发掘,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天山地区乃至新疆北部地区的青铜文化,为撰写新疆史前史提供更加翔实的资料。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贾伟明曾进行过半农半牧生业形态的调查,“牧业经济与农业经济是相依并存的。呼斯塔遗址应该是目前整个欧亚草原西天山一带青铜时代晚期最大、最复杂的一处遗址,遗址的级别很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坚也认为呼斯塔遗址并不是纯粹的畜牧经济,应以农业为主。他呼吁要将呼斯塔遗址放在整个北疆地区,甚至中亚、蒙古、南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大区域、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
遗址带来的思考和期待
任何一项重要考古新发现的意义就在于它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又会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呼斯塔遗址也不例外。
处于博尔塔拉河中游的呼斯塔遗址与上游、下游的生态环境完全不同,但文化上又具有一致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谈到加强环境研究的重要性。“最大的亮点是马头的发现,如果鉴定是家马,是判断当地生业形态的重要指标。”赵志军说,对遗址土壤中植物遗存的浮选,对石制品的微痕分析、器物残留物淀粉粒检测等工作也应该有很大的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巍研究员认为,博尔塔拉河流域是体现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地区,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石轮、马头骨等可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
此外,同一个聚落相互间共存的年代是之后工作的又一难题。5000平方米的中心居址是否一次规划完成?居址与围墙、与边防和其他居址共存关系等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而遗址的保护、展示等问题也提上了日程。(李 政)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