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园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东临赣江,北依鄱阳湖,南距南昌市区约60千米。墓园呈梯形,以海昏侯墓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墓园内有2座主墓、7座祔葬墓、1座车马坑以及道路和排水遗存。祔葬墓的五号墓墓主已确定,为刘贺长子刘充国。《汉书·武五子传》中记载“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刘充国属嗣侯未果的殇子,其墓位于其父刘贺墓之正北,显现了其长子的身份地位。
该墓为单人葬,享有一椁一棺,表明他还未及婚配。刘充国墓随葬品较为丰富,种类全、精品多,其头部叠压有漆器,下有玉圭、玉枕,颈部有玉组佩,腰部有玉带钩、玉觿、水晶、玛瑙、铜印、玉具剑、书刀和马蹄金,足部有4件动物型青铜器及数件酒器型和水器型青铜模型器,还有大小玉璧,身下有用贴有金片的云母进行包边的丝缕琉璃席等。有专家依棺内能够考察的信息推测,刘充国年龄当在13~15岁左右。
动物型青铜器分别为虎、骆驼、野猪及大角羊等,这组青铜器整体体型偏小,造型生动,线条活泼,威武可爱。
青铜虎,高8.5、长15、宽6厘米。虎首扬起,双耳后贴,双眼镶嵌玛瑙,炯炯有神,张嘴露齿,腰腹下沉,曲肢垂尾,颈部有一穿孔系可穿绳牵拉前行,爪下是可以滚动的滑轮,与同时期青铜鸠车有异曲同工之妙。鸠车为汉代较流行的玩具,加之刘充国死时年纪尚小,刘充国墓出土青铜虎应是一件以虎为形的玩具。
虎,是山林中的凶猛野兽。在汉代以前,江西地区已出现虎形的器物,如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出土的青铜伏鸟双尾虎、乳丁纹虎耳方形青铜鼎等。汉文献中有对“虎”有专门的解释,《说文解字》曰:“虎,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在汉代的现实生活中,猎虎和戏虎是关于虎的两项重要活动。《后汉书·宋均传》说九江郡曾经虎多为患,“郡多虎豹,数为民患,常设槛阱而犹多伤害”。人们在搏杀虎的同时,也认识到虎的威猛,为展示人的勇敢精神,戏虎搏虎流行起来。斗兽是汉代社会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宫廷大规模地建设兽圈,上至宫廷权贵以至诸侯贵族,下至民间百姓都有机会观看到斗虎表演。刘充国墓出土青铜虎以玛瑙做眼睛,炯炯有神;造型似准备搏斗的状态,矫健灵动、威猛扬厉,迎合了汉代朴拙大气、雄浑沉厚的艺术精神,与汉代民族心理和审美风尚相吻合,体现出强烈的征服欲望。
青铜骆驼,高4、长4、宽1厘米。骆驼圆首短颈,躯干浑圆,四肢粗壮。骆驼在秦汉之前就已传入中国内地。《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商时伊尹奉汤之命为《四方献令》云:“正北崆峒、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戎狄、匈奴、楼烦、月氏、截犁、其龙、东胡,诸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说明先秦时北方的骆驼已经输入中原地区。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更多的骆驼得以更广泛地使用,它易骑乘,适于载重,在我国与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和北非的商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骆驼以其异于中原牲畜的形象以及其耐劳性格受到汉地人们的喜爱,驼铃悠扬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一抹独特的风景,汉朝出现了更多以骆驼为题材的造型艺术。刘充国墓出土的这件青铜骆驼造型,应也是一件玩具。
青铜野猪,高2.5、长7.5、宽3厘米。野猪双眼微凸,吻部前拱,獠牙外露,鬃毛高耸,肢体强健。汉代出土文物中关于猪的部分,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以陶质或木质为主,表现为六畜兴旺或是作为地下世界里的食物储备;二是广泛出现在汉代画像砖和文献里的斗兽和百戏场景,如虎-彘斗组合,前者主要表现为家猪,后者表现为野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昌邑王刘贺也曾“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先秦时期“彘”基本只指家猪,而两汉时代既可指家猪又可指野猪[6]。刘充国墓出土青铜野猪,作为一件玩具应是合理的,可能是一件单独的玩具,也可能是与虎作为组合,为虎-彘斗的配套玩具。
青铜大角羊,高6、长7、宽1厘米。大角羊头顶弯角,颈部粗壮,腰腹圆润,前肢站立,后肢并拢微微前曲,作昂首远望状。大角羊即盘羊,是唯一分布于我国的野生绵羊,是体形最大的野生羊类。我国古代称其为蟠羊,“盘”与“蟠”两个字读音相同,意思也相近,即弯曲盘旋之意,都是指雄性盘羊头上的那一对粗壮的弯角。汉代文物中的关于羊的含义,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体现升仙思想的“羊”;二是体现镇墓驱邪功能的“石羊”“羊头”;三是体现孝道的“羊”;四是体现汉代畜牧业的“羊”。其中以“性温良、知跪乳之恩”赋予的孝道形象尤为突出。
甲骨文中的美是头顶大角羊的形象,羊大为美,“羊”字在周代以后一直作为“祥”的通假字用,汉代人生活必须品铜镜中的吉语都用“羊”,古代文字以羊代祥来寄托人们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在刘充国父亲刘贺墓中出土的一件银车马饰件,也是以公山羊为主体构图。父子两人的墓中,均出土了关于羊的陪葬品,侧面反映了二人对羊的喜欢。
刘充国墓中出土的青铜骆驼、青铜虎、青铜羊、青铜彘,不论造型还是置于历史背景下的含义,结合墓主人的实际情况,作为玩具是合理的。
汉人有灵魂不灭的思想观念,王充在《论衡·薄葬篇》中曰:“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迷信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鬼神同活人一样需要饮食起居,供奉死人要比活人还要重视,即所谓“事死如事生”,这种思想对汉代的“厚葬成风”影响深远。刘充国作为西汉海昏侯刘贺的长子,与其父葬于同一墓园,其陪葬规模必低于其父,加之极有可能在未成年的时候就过早离世,其棺内不论是陪葬符合其身份或个人喜好的器物,或是将正常陪葬品缩小尺寸作为微缩的明器陪葬,都可以解释其棺内出现较多模型青铜器的原因。
(原标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刘充国墓出土模型青铜器》,参考文献从略,下载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首页-出版物检索-文物天地)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刘荃,江西省博物馆
2022年度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课题《汉代青铜生活用器整理与研究——以馆藏汉代青铜器为中心》 (课题编号:22W17) 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3年第10期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