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的大地上,鼓角争鸣
中华自古尚文化,赣鄱从来重精神。
“十三五”以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文化担当,在厚植人文上求突破、下功夫,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十三五”以来,江西大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艺术创作活力充分显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对外交流与合作步伐加快。
特别是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着力推动江西文化繁荣兴盛,凝聚起建设文化强省的磅礴力量,激励全省上下朝着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奋力前行。
文化强省,鼓角争鸣,响彻赣鄱大地,催人奋进。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
文化的沃土上,繁花满枝
回望“十三五”,江西的文化大事一件接一件,文艺精品一部接一部,文化活动一个接一个,向世界诉说着精彩的江西故事。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
2020年9月27日,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博物馆两馆新馆同日开馆,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由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科技馆三馆组成的江西省文化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互为依托互相呼应,成为江西最新的文化地标,这是我省文化设施建设的亮点之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江西省美术馆……一批文化新地标陆续开放。
不仅省级文化设施得到提升,全省各地也打造了一批公共文化新平台。“十三五”以来,我省加强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覆盖赣鄱大地。截至2020年12月,全省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12个,文化馆114个,国有美术馆45个,乡镇文化站1561个,村(社区)基层文化中心20686个,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建立。
这些文化设施,既美了城市的“颜值”,又提了城市的“气质”,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菜单”。从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到乡村的农家书屋;从博物馆、美术馆,到艺术节、戏曲节、旅游节,再到“云课堂”“微讲堂”……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多彩,让人们深切地体会到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开幕
2019年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开幕式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艺术之花,绽放赣鄱。“十三五”以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创作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其中,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采茶畲歌剧《热血山哈》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银奖。赣剧《瓷·心》、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话剧《哭之笑之》、宜春采茶戏《月照山乡》等一批原创剧目入选国家级舞台艺术扶持项目。舞蹈《青花瓷》、旴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弋阳腔《方志敏》等多个优秀剧(节)目亮相国家级展演平台。2016年至2019年,我省共77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资助金额达4645万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艺术创作生产的整体水平。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一部部文艺精品还是鱼贯而出。
《永远的歌谣》剧照
“十三五”期间,我省创新文化投入模式,设立江西文化艺术基金,激发全省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江西文化艺术基金是全国第三只、中部地区第一只省级政府文化艺术类基金。此外,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建立健全集体组织下的主题文艺创作机制,推动文艺事业加速发展。
——文化产业硕果累累
江西文化资源丰富,“十三五”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3.76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95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04.42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四。据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201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986.81亿元,比上年增加132.81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0%,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文化产业受到较大影响,面对压力和挑战,我省正面应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突破重围,收效明显。2020年前三个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营业收入1561.2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6.6%,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17.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二位。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83.12亿元,增长91.0%。
“十三五”期间,我省加快实施文化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全省共有上市文化企业7家。2019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文化企业共22家、超5亿元的文化企业65家。同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5家园区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仅9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我省积极构建“1+N”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江西文化发展巡礼现场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达3万多处,全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文物32.75万件/套。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批,成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首个文化旅游类试验区;赣南围屋、景德镇御窑遗址、万里茶道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4处大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全省共有343个中国传统村落。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囊括全国考古领域所有奖项,鹰潭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实验区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77人,拥有国家级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示范基地60个。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2019年1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成立革命文物处。积极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制定《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经验成为全国示范。全面推进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省35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数量居全国第8位;11市87县列入国家首批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占全国总数的15.8%。博物馆建设和使用成效明显,全省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81家,馆藏文物达64万余件。4个博物馆陈展获得全国年度十大博物馆陈展精品奖。2019年,全省166家博物馆推出各类陈列展览680个,累计接待观众3360万人次。
——文化“走出去”步履铿锵
“十三五”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省委、省政府扩大双向开放的要求,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整合资源等手段,扎实推动江西文化“走出去”。“十三五”以来,我省共组织开展了64批次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涉及642人次。
着力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建设。我省与原文化部在葡萄牙合作共建里斯本中国文化中心。该中心作为国家级展示平台,是中国政府在葡萄牙设立的官方非营利文化机构。除了承建中国文化中心,我省还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部“部省对口合作计划”,不断承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着眼对外开放大局,我省不断自主推介江西优秀文化交流项目并使之“走出去”。如今,越来越多的江西优秀文化品牌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听见江西》全媒体丛书
希望的田野上,再攀高峰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