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
发布时间:2019-02-26
问:今年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成为老百姓过年的新年俗、新风尚,您如何看这一现象?
答:“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老百姓欢度新春的重要选择,这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节日休闲理念和方式转变,也体现出博物馆日益走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公众文化生活必需品的新常态。今年春节长假,在各级文物部门组织部署下,全国数千家博物馆推出上万场精彩活动。如北京多家博物馆举办新春民俗文物展,营造首都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吉林110家博物馆举办159项猪年文化题材展览,开展各项活动1337场次;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策划“荐福文化大庙会”,全省博物馆春节参观人数达1196万人次;成都武侯祠博物馆7天接待观众83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30%。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游客在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的比例高达40.5%。
博物馆火热的背后,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也得益于博物馆展览教育水平和管理服务意识的不断提升。举一个例子,今年大年初一,由于观众自发热情地在博物馆门口排起长队,已经安排闭馆的成都博物馆临时决定开馆,工作人员迅速集结到岗,重新开馆并延时至晚上8点。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春节期间一些博物馆因为观众爆满,有的保障服务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观众参观体验变差,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还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我们欢迎更多的观众朋友到博物馆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支持鼓励更多的博物馆大胆探索实践,不断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问: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人民群众也对博物馆服务有新期待,对此您怎么看?
答:博物馆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体系建设更加完备,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博物馆热”,既是中国博物馆人期盼已久的梦想,也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
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文物部门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方向,通过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遴选推介、“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指导“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等活动,引导、鼓励博物馆推出更多文化精品。我国博物馆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期待,努力优化和拓展服务新模式,如启动网上预约,简化入馆程序,尝试错峰甚至夜间开放,由公众“下订单”决定博物馆举办的部分展览,通过流动展览、数字化展览扩大服务覆盖范围,积极参与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等惠民工程。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2万多个展览,从2015年起每年新增1亿入馆人次,2018年参观人数超过10亿人次,博物馆观众结构日益多元,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农民工、村镇居民参观博物馆热情高涨。每年举办20余万次教育活动,青少年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全国博物馆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得到全社会乃至国际博物馆界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博物馆社会功能和价值得到体现,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鼓励博物馆开展各种探索和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苗头和倾向,要冷静思考和对待。在开放管理方面,观众超出博物馆承载能力影响文物、观众安全的问题,各级文物部门要根据博物馆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施策、加强管理和指导,要深刻汲取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事故教训,把文物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要认识到这既是博物馆积极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博物馆研究、收藏、保护、展览、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延伸。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举办大型活动,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围绕博物馆的基本职能,结合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坚守博物馆的边界和底线,避免过度商业化、泛娱乐化倾向。
问:当前,博物馆已经“火起来”了,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空前提升。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应当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上,真正实现由“火起来”向“活起来”的转变?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活起来”,就要让文物的价值内涵活起来,成为国与国相通、民与民相亲的“通用语”;让文物的思想文化活起来,成为世界认知中国、中国交往世界的“解码器”;让文物的多元之美活起来,成为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营养源”;让文物的精神品格活起来,成为构筑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的“动力泵”。对于博物馆来说,必须紧扣机构定位和功能,在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要强化保护职能。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的保存机构,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和前提,绝对不能弱化或淡化文物保护之责。尤其是遗址类、古建类博物馆,本身是文保单位,在组织重大型活动或搭建临时性设施设备时,应符合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要树立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应急安全预案,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做好开放服务工作。
要夯实研究基础。文物是连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要加强对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诠释与解读,以物证史、让文物说话,通过文物来传递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通过创意来挖掘和展示文物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透过价值来回归初心,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时代相融相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要优化服务供给。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和社会教育机构,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单纯是文化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了解历史、实现自我增值。展览和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文化供给的主要方式,博物馆应当积极探索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策划让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的展览项目,举办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更多的公众在博物馆获得教益,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要拓展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博物馆网上展览、网络课堂建设,扩大博物馆文化供给的辐射范围;加强媒体合作,推出更多像《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博物馆之夜》等优秀博物馆节目,增强博物馆文化影响力,让更多地公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好生活的号召,面对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我们的博物馆还任重而道远。国家文物局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立足职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优化教育保护职能、拓展利用途径、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谋划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路径,努力促进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