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M1)出土玉器约 400 件(套),包括约 40 种器形。全部玉器分散存放在墓室的不同区域(墓室平面图参见本期第 5 页图一), 表现为不同区域器形有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 据此特点,本文按出土玉器的不同区域划分,共甄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8 件玉器介绍如下。
一 西藏椁
(一)娱乐用器库
共出土玉器 13 件,其中舞人玉佩、双龙首玉珩、石管三件同装在一个漆盒里,被认为是组玉佩;盖纽和片状嵌饰多成对出现。
图一 舞人玉佩(M1 ∶ 727-3)
舞人玉佩 标本 M1 ∶ 727-3,和田白玉,有淡黄色沁。片状,双面透雕舞女,瓜子脸,长直鼻,前发扇形覆额,脑后长发编辫,两鬓有盛鬋。身着右衽袍服,袖口、衣缘均有缘饰,衣长曳地,腰间束带,左臂上举,扬袂于头上作舞,右臂横置腹前。玉佩细部由单阴线刻划,上、下各出一个半圆穿孔凸起,可供系佩。 器表打磨抛光好。高 93、宽 30.5、厚 4~4.2 毫米(图一)。
图二 双龙首玉珩(M1 ∶ 727-1)
双龙首玉珩 标本 M1 ∶ 727-1,和田白玉,有黄褐色沁。片状,双面雕同体双龙,两端龙首对称,叶形耳,水滴形眼,口微张,上颌上翘,下颌内卷,下獠牙尖锐。龙身砣刻弧线、云纹和如意纹, 凸弧一侧正中穿一小孔。器表打磨抛光好。 长 173、中部宽 27、两端宽 36、厚 3.4~4.2 毫米(图二)。
图三 龙形石盖纽(M1 ∶ 1-1-3)
龙形石盖纽 标本 M1 ∶ 1-1-3,后足残缺,灰白色大理岩,风化不明显。片状,双面透雕龙形,蹲状,昂首挺胸,整体呈S 形,叶形耳,杏眼,上下颌均向下内卷,口中衔珠,头顶一束鬃毛下垂外卷, 尾部上翘。 龙身以阴线勾勒出身体结构,底部钻有前横孔、中直孔和后斜孔,用以固定。残高 30.9、宽 25.7、厚 4.5 毫米(图三)。
图四 兽形石嵌饰(M1 ∶ 1-1-10)
兽形石嵌饰 标本 M1 ∶ 1-1-10,左脚趾前端残,浅灰白色灰岩,无风化。片状,单面浅浮雕立兽,面部宽扁,独角,双耳竖立,眉梢上翘,眼球圆凸,蒜鼻,歪嘴露出三颗上门牙。下肢单膝跪地支撑站立,上肢摆出招手与抚胸姿势,手分五指如人手,指甲尖长,胸腹部浑圆,身形似熊。兽身以涡卷纹勾勒关节,以平行短线纹表现鬃毛。 正面抛光, 背面未抛磨。高 52.5、宽40.8、厚 2.6~3.8 毫米(图四)。
图五 双狼猎猪纹石嵌饰(M1 ∶ 1-1-5)
双狼猎猪纹石嵌饰标本 M1 ∶1-1-5,左外侧残,灰色蛇纹石化大理岩,有白黄色沁。片状,单面镂空浅浮雕双狼猎猪图, 猪在下部,张口挣扎;左上方狼左前爪揪住猪颈上鬃毛,撕咬其背;右上方狼左前爪擒住猪吻部,右前爪按在左狼腿上,猛咬猪头部,场面生动。兽身以平行短线纹表现鬃毛。 长 53.8、宽37、厚 6.1 毫米(图五)。
(二) 娱乐用器库与文书档案库之间的漆箱内
漆箱内装有玉器 189 件,其中玉剑饰 44 件,但无法全部匹配成套;玛瑙贝形饰 25 枚;小型人佩饰10 余件以及近百件未加工成器的玉材、玉片。
图六 谷纹蟠虺纹玉璧(M1 ∶ 732-3-221)
谷纹蟠虺纹玉璧 标本 M1 ∶732-3-221,外缘有一处残缺,和田白玉,沿裂隙有灰色沁。平面环形,厚薄不均。正面浅浮雕谷纹和蟠虺纹,内、外缘各阴刻一圈细线;背面无纹饰,存在片切割台痕。直径59.6、孔径 23.4、厚 2.4~3.5 毫米(图六)。
图七 龙形玉佩(M1 ∶ 732-3-225)
龙形玉佩 标本 M1 ∶ 732-3-225, 下半部残缺,和田白玉,通体有灰黑色沁。 片状,透雕回首龙,杏眼,斧形上下颌,张口衔珠,鬣毛分枝回卷,腿部肌肉发达,足分两趾。玉佩用管钻钻孔后以拉丝工艺镂刻, 以阴刻线饰身体细节。 长 56.2、宽 41.1、厚 2.3 毫米(图七)。
图八 柿蒂纹云纹玉剑首(M1 ∶ 732-3-69)正面
图九 柿蒂纹云纹玉剑首(M1 ∶ 732-3-69)背面
柿蒂纹云纹玉剑首标本 M1 ∶ 732-3-69,和田白玉,有褐色沁。圆形,正面内凹,内区浅浮雕四瓣柿蒂纹,周围环绕阴刻线两圈,外区雕八个正反相间的“丁”字形云纹。 背面中央榫卯部位为圆形凸起,中间管钻一圆槽,圆形外缘表面与侧面呈直角对穿一孔径 1 毫米的隧孔。表面抛磨好。 直径 44、高 10 毫米(图八、九)。
图一〇 兽面纹螭纹玉剑格(M1 ∶ 732-3-82)
兽面纹螭纹玉剑格标本 M1 ∶ 732-3-82,和田白玉,散布褐色沁。断面菱形,上端中部琢一凹形缺口;侧面中间起脊;下端中间出尖,中有长方形穿孔,孔前沿两侧磨出 V 形槽。 一侧面高浮雕螭纹并辅砣刻阴线,螭头似猫,一首双身,三角耳,圆眼,直鼻,鬣毛长回卷,躯干作U 形状。 另一侧面以中脊为鼻,阴刻兽面纹,两边对称 ,方眼,躯干曲折外展并饰平行双弧线和卷云纹。 长 56.2、宽 18.4、厚 22.5 毫米(图一○)。
图一一 兽面纹玉剑璏(M1 ∶ 732-3-75)
兽面纹玉剑璏 标本 M1 ∶ 732-3-75,和田白玉,有少量淡黄色沁。体长方形,两端下弯微卷,正面一端浅浮雕兽面纹,圆眼,丝束角,额部有卷云纹冠饰,冠饰中间出尖形成一条直线延至另一端,该直线作为兽背部脊线,两侧饰以五组对称的卷云纹,且正反相间分布;两侧缘斜坡状;背面琢出长方形銎。正面抛磨出玻璃光。 长 86.9、宽 25、厚 14.1 毫米(图一一)。
图一二 螭纹石剑珌(M1 ∶ 732-3-65)
螭纹石剑珌 标本 M1 ∶ 732-3-65,乳白色黄蜡石,有浅黄色沁,质地细腻,有蜡状光泽。梯形,断面呈橄榄核形。上端正中管钻一直孔;侧面深浮雕背向的两只螭 ,一只垂首 ,一只抬首,梯形头,曲耳,鼓眼,阔鼻,咧嘴,躯干呈 S形,四足,三爪 ,绞丝长卷尾 ;另一侧面则浅浮雕一只螭。底长 51.9、高 31.2、厚 22.3 毫米(图一二)。
图一三 玛瑙贝形饰(M1 ∶ 732-3-96)
玛瑙贝形饰 标本 M1 ∶ 732-3-96,褐色玛瑙,内有“红点”,保存完整。仿海贝形,正面隆起,中部竖刻长齿槽,齿槽两侧横刻短齿纹,齿槽两端各管钻一小穿孔作穿系用;背面平。长径 19.6、短径 12.5、厚 4.4 毫米(图一三)。
(三)武库
出土玉剑饰 34 件, 但无法全部匹配成套,另有一枚玉印。
封三:1 谷纹玉剑首(M1:507-2)
谷纹玉剑首 标本 M1 ∶ 507-2,和田白玉,密布棕褐色沁。圆形,正面浅浮雕规整饱满的谷纹;背面中央榫卯部位为扁圆柱状凸起,正中有一直孔,周边等距离管钻三个与直孔贯通的斜向隧孔。 直径 48.3、高 17.1 毫米(封三 ∶ 1)。
封三:2 素面玛瑙剑格(M1:494-2)
素面玛瑙剑格 标本 M1 ∶ 494-2, 暗红色缠丝玛瑙。 素面,断面菱形,上端中部琢一凹形缺口;侧面中间起脊;下端平,中有长方形圆角穿孔,孔壁内竖痕清晰。器表抛磨效果好,有玻璃光泽。 长 53、宽 11.6、厚 22.4毫米(封三 ∶ 2)。
封三:3 螭纹玉剑璏(M1∶486)
封三:4 螭纹玉剑璏(M1∶486)
螭纹玉剑璏 标本 M1 ∶ 486,和田白玉,密布灰黑色沁。体长方形,两端下弯微卷。正面深浮雕三只子母螭,中央大螭梯形头,曲耳,鼓眼,阔鼻,张嘴露齿,昂首,躯干呈 S 形爬行,绞丝长尾回卷,身体饰羽状纹。一端与大螭对视的小螭,曲耳,弯眉,圆眼,尖嘴,鬣毛细长,躯干呈 C 形爬行,分支尾,身上阴刻鳞状纹,尾饰密集短阴线。另一端小螭张口咬住大螭尾巴,曲耳,弯眉,鼓眼,直鼻,躯干呈 C 形爬行,短尾,身体脊线和腿部饰平行短阴线。器背面琢出长方形銎。 长 102、宽 24、厚 23 毫米(封三 ∶ 3、4)。
素面玉剑珌 标本 M1 ∶ 507-4,和田白玉,散布灰黑色沁。梯形,断面呈橄榄核形,素面。上端中部管钻一直孔, 孔的两侧各钻一个与直孔相通的斜向小隧孔。 长 48.4、高 39.5、厚12.7毫米(封底)。
二 主椁室
(一)西室
西室出土遗物以青铜器、漆木器和金器为多,玉器少且多为青铜器、漆木器上的装饰物。其中有一件蟠虺纹龙首纹龙形玉饰出土时套在青铜杵上,很有可能是临时放置的。
图一四 蟠虺纹龙首纹龙形玉饰(M1 ∶ 1483-1)
蟠虺纹龙首纹龙形玉饰标本 M1 ∶ 1483-1,和田白玉,有浅褐色沁。龙首前伸,圆眼,下颌上翘,上颌外卷,闭口;龙身竖直,两侧出勾形翼,翼饰羽鳞状纹,背出一素面拱形横穿孔纽;龙尾盘旋呈筒形。龙通身表面浅浮雕蟠虺纹龙首纹。 从上向下俯视,外轮廓呈正方形,拱形纽亦位于正方形棱角处, 内壁呈圆形曲面,总体呈内圆外方之态,应为早期高体玉琮改制而成。 长 55.9、宽 55.8、高 89 毫米(图一四)。
(二)东室
该室出土玉器除主棺及棺盖板上以外,主要来自该室南部,共计 100 余件,其中大多数是青铜器、漆器上的装饰物,嵌饰尤多,另有龟纽玉印以及在南部一个漆木几案上摆放的玉羽觞、韘形石佩、玉璧等。
图一五 谷纹蒲纹玉璧(M1 ∶ 1721)
谷纹蒲纹玉璧 标本 M1 ∶ 1721,外缘有一小缺口,和田白玉,散布灰白、灰黑色沁。平面环形,压地阳刻,一面为谷纹,一面为蒲纹,两面纹饰规整、精致。 内、外缘各以阴线刻出一条缘道,并局部打磨成斜坡形。 壁外沿阴刻“”(“午三十九”)四字。直径 116.4、孔径 46.6、厚5 毫米(图一五)。
图一六 龟纽“大刘记印”玉印(M1 ∶ 1639)
图一七 龟纽“大刘记印”玉印(M1 ∶ 1639)印面
龟纽“大刘记印”玉印标本 M1 ∶ 1639,和田白玉,纯净,有少量浅褐色沁。方形印身,光素无纹,印面无边栏,缪篆阴刻“大刘记印”四字。 圆雕龟形印纽,龟首上昂,圆眼,龟背拱起,以脊棱为界,左右满饰五边和四边形砣刻阴线龟背纹,扁平四肢,两爪。 龟腹下方为多次钻孔形成的扁椭圆形穿孔。 器表打磨抛光好。正方形边长 17.6、高 16.4 毫米(图一六、一七)。
图一八 凤鸟纹兽面纹玉羽觞(M1 ∶ 1655)
凤鸟纹兽面纹玉羽觞标本 M1 ∶ 1655,和田白玉,纯净,有灰黑、灰褐色沁,由整块玉料雕琢而成。椭圆形杯,薄壁,浅腹,平底,两侧边有月牙形耳。 杯内侧壁光素无纹, 内底中央阴刻两只中心对称的抽象凤鸟纹,周围环绕椭圆形平行双阴线一圈,外围再环绕同心椭圆带一圈,带内阴刻两组对称的鸟云纹和云气纹。杯外壁两端浅浮雕兽面纹,其余阴刻鸟云纹、云气纹和柿蒂纹,外底阴刻一只与内底相似的抽象凤鸟纹。耳面饰左右对称的鸟云纹。纹饰简洁洗练,器表抛磨好。长径 123、短径 78、高 31 毫米(图一八)。
图一九 龙凤螭纹韘形玉佩(M1 ∶ 1488)
龙凤螭纹韘形玉佩标本 M1 ∶ 1488,和田白玉,有少量灰黑色沁。片状,镂空浅浮雕。韘体心形,中孔圆大; 正面上半部沿圆弧起一条凸棱,中间再起一棱并于顶部出尖,两肩内凹,刻卷云纹;下半部表面微下凹,阴刻云气纹。背面微鼓,阴刻云气纹和流云纹。 边缘出廓,左侧透雕龙纹,右侧透雕螭纹,上侧透雕凤鸟纹。 龙纹叶形耳,水滴眼,上下颌外卷,昂首张口露獠牙,咬住凤尾。螭纹倒立,梯形头,长鬣毛回卷,曲耳,翘眉,圆眼,宽鼻。凤鸟纹作回首状,叶形耳,分支卷曲长冠,水滴眼,张口勾喙。以阴刻细短线和弧线表现身体细节。 长 98.2、宽 70、厚 5.2~6.2、孔径 33 毫米(图一九)。
图二〇 夔龙纹玉环(M1 ∶ 1809)
夔龙纹玉环 标本 M1 ∶ 1809, 和田青玉,温润,风化弱。平面环形,每面均浅浮雕三组相同的单首双体夔龙纹,内、外缘各阴刻细线一圈。 龙角斜长,叶形眼,卷云鼻,两侧以细阴线表现龙须,额部饰网格纹;头后分别向左右分出 S形躯体, 身上阴刻中脊线及平行弧线纹,龙尾卷曲;两只腿似 J 形。沿环内缘雕琢三组网格纹和涡纹。直径 94.8、孔径 60.9、厚5.6 毫米(图二○)。
图二一 凤鸟形石饰(M1 ∶ 1729-2)
凤鸟形石饰 标本 M1 ∶ 1729-2,浅褐色蛇纹石化大理岩,油脂光泽。片状,凤鸟立姿,叶形耳,圆眼,短喙,分支长尾高出头顶回卷,颈部和翅膀阴刻成排短直线以表现羽毛。底部钻一个未通孔。 高 43.4、宽 14.9、厚 7 毫米(图二一)。
三 主 棺
(一)外棺盖板上
外棺盖板上放置三把剑,另有一把在盖板外侧,这四把剑共有 10 件玉剑饰。
图二二 螭纹云纹玉剑首(M1 ∶ 1794-1)
螭纹云纹玉剑首 标本 M1 ∶ 1794-1,和田白玉,有灰白、灰黑色沁。圆形,正面内区圆形隆起,表面浅浮雕四朵卷云纹组成四瓣花形,外区高浮雕两只穿云螭,腰部隐没;背面平,管钻内外两个圆槽,从中央向内圆槽斜穿两隧孔。直径 52.5、高 15.8 毫米(图二二)。
图二三 兽面纹玉剑格(M1 ∶ 1676-2)
兽面纹玉剑格 标本 M1 ∶ 1676-2,和田白玉,密布灰色和灰黑色沁。断面菱形,上端中部琢一凹缺,侧面中间起脊,下端出尖,中有长方形穿孔,孔前沿两侧磨出 V 形槽。 两侧面纹饰相同, 以中脊为鼻左右对称浅浮雕兽面纹,躯体向两侧外展并饰“丁”字形云纹。长59.4、宽37、厚 21.5 毫米(图二三)。
图二四 兽面纹玉剑璏(M1 ∶ 1677-1)
兽面纹玉剑璏 标本 M1 ∶ 1677-1,和田白玉,有少量灰色和灰黑色沁。体长方形,两端下弯微卷。 正面一端浅浮雕兽面纹,方眼,丝束上翘角,卷云鼻,张嘴露牙,额部有卷云纹冠饰,冠饰中间出尖形成一条直线延至另一端,这条直线作为兽背部脊线,两侧饰以六组对称的卷云纹,且正反相间分布;两侧缘斜坡状;背面琢出长方形銎。正面抛磨出玻璃光。 长131.6、宽24.8、厚 15 毫米(图二四)。
(二)内、外棺之间
南部出土大量金器、漆器和 3 件玉璧,其中一件蒲纹玉璧保存在大小吻合的圆形木盒内。
图二五 蒲纹玉璧(M1 ∶ 1813-1)
蒲纹玉璧 标本 M1 ∶ 1813-1, 和田青玉,局部有浅黄色沁。 平面环形,厚薄不均,两面均浅浮雕规整、精致的蒲纹,内外缘磨成斜坡状。直径 169、孔径 43、厚 4.9~5.3 毫米(图二五)。
图二六 涡纹玉璧(M1 ∶ 1825-1)
涡纹玉璧 标本 M1 ∶ 1825-1, 和田青玉,一面残留铁锈朱砂痕。 平面环形,厚薄不均,两面磨刻和砣刻结合雕琢规整有序的涡纹,内外缘各阴刻细线一圈。直径 180、 孔径 57.4、厚3.1~4.6 毫米(图二六)。
(三)内棺内部
40 多件玉器主要围绕墓主人分布。墓主人头部、胸部、胯部和左右胳膊处均覆有玉璧,头、胸部周边也铺满玉璧,头顶部有玉枕,头部西边摆放多件玉环;腰部出土玉印、玉带钩、韘形玉佩、玉觽、玉刀、玉管、水晶珠、玛瑙珠等;身下铺有琉璃席;眼部覆有玉眼罩, 肛门边出土玉勒(肛塞)。另外,头箱漆盒内出土一件玉圭。
图二七 谷纹玉璧(M1 ∶ 1878-77)
谷纹玉璧 标本 M1 ∶ 1878-77,和田白玉,局部有灰白色沁,表面附杂质未清洗。平面环形,厚薄不均,两面均压地和砣刻规整饱满的谷纹,内外缘斜棱状。 直径 141.2、孔径51.7、厚5.2~5.7 毫米(图二七)。
图二八 素面玉圭(M1 ∶ 1878-15④)
素面玉圭 标本 M1 ∶ 1878-15④, 和田青玉,无风化。 扁平体,尖首长方形,形制规整,通体抛光,素面。 圭体近底部管钻直径 6.1 毫米孔。长 161.2、宽 69.7、厚 8.1~8.9 毫米(图二八)。
图二九 螭纹龙首玉带钩(M1 ∶ 1878-27)
螭纹龙首玉带钩 标本 M1 ∶ 1878-27,和田黄玉,风化弱,局部有褐色沁。钩首龙形,鸭嘴形上下颌,颈部饰鳞纹;方体钩身,向钩首方向逐渐变细,上面高浮雕大小两只螭,以阴刻弧线勾勒螭体细节,小螭中部钻一圆孔,侧面阴刻勾连纹;钩纽椭圆形,纽面阴刻龟纹。长132、宽 14.6、高 44.9 毫米(图二九)。
图三〇 多节龙首玉带钩(M1 ∶ 1878-40)
多节龙首玉带钩 标本 M1 ∶ 1878-40,保存完整,有棕褐色沁。钩体由一节白玉髓连接两段和田白玉,钩纽亦为单独一块和田白玉,四部分通过铁芯拼接成器。钩首为简约龙首形,仅雕琢出水滴眼和铲形吻部; 钩身为再利用的早期玉器的龙身,方形扭曲,浅浮雕心形纹,左颈部和右身侧伸出翼;钩尾为早期玉器的龙首,浅浮雕叶形耳,圆眼,涡纹鼻,张口,嘴边阴刻绞丝纹,额饰网格纹;钩纽椭圆形,纽面阴刻“十二”两字。长 99.3、宽 15.7、高25.2 毫米(图三○)。
三一 螭纽“刘贺”玉印(M1 ∶ 1878-23)
图三二 螭纽“刘贺”玉印(M1 ∶ 1878-23)印面
螭纽“刘贺”玉印标本 M1 ∶ 1878-23,和田白玉,纯净,纽有少量褐色沁。盝顶方形印身,光素无纹;印面无边栏,缪篆阴刻“刘贺”二字;纽高浮雕幼螭,螭首三角形,曲耳,弯眉鼓眼,尖嘴,分支丝束长鬣毛,躯体呈 C 形,身饰鳞状纹,卷曲尾,左腿拱形外蹬,右腿紧贴躯体,二爪。螭腹下方钻成扁圆形孔。 通体打磨抛光好。正方形边长 21.3、高 15.7毫米(图三一、三二)。
图三三 素面玉觽(M1 ∶ 1878-51)
素面玉觽 标本 M1 ∶ 1878-51,和田白玉,局部有浅黄色沁。扁平 S 形,素面,中间有一坎分其为上下两部分,下端尖,上端有一穿孔。 长49.8、宽 8.4、厚 1.9~4.3 毫米(图三三)。
图三四 龙纹螭纹韘形玉佩(M1 ∶ 1878-21)
龙纹螭纹韘形玉佩标本 M1 ∶ 1878-21,和田白玉,纯净,仅小裂隙处有浅黄色沁。片状,镂空浅浮雕。韘体心形,中孔椭圆形;正面上半部沿圆弧起一条凸棱,中间再起一棱并于顶部出尖,两肩内凹,饰卷云纹;下半部阴刻云气纹。背面上半部阴刻卷云纹和网格纹,下半部阴刻云气纹。边缘出廓,左侧镂空雕龙纹,水滴眼,张口獠牙,口含龙珠,鬣毛后飘;右侧镂空雕螭纹,梯形头,曲耳,圆眼,直鼻。龙纹和螭纹躯体细长弯曲,穿越韘体,分支长卷尾,腿部肌肉发达,二爪锐利,周边饰云气纹。龙纹身饰勾云纹,螭纹阴刻细长中脊线并饰平行双弧线。 长111、宽 83、厚 3.8~5 毫米(图三四)。
图三五 六棱柱水晶珠(M1 ∶ 1878-29)
六棱柱水晶珠 标本 M1 ∶ 1878-29,水晶,无色透明。不规则六棱柱形,素面,每个面鼓起。 两顶面中心对钻直径 1.8 毫米的贯穿孔,孔壁存在细密螺旋痕。打磨抛光好。宽 18.7、高 28毫米(图三五)。
图三六 玉勒(M1 ∶ 1878-38)
玉勒 标本 M1 ∶ 1878-38, 和田白玉,纯净,局部有浅黄色沁。 圆柱体,粗端微收成圆形,细端渐成椭圆形。器身浅浮雕和阴刻规整饱满的谷纹。 两顶面中心多次对钻形成椭圆形贯穿孔。 长 55.7、粗端直径 9.4、细端长径 10.6、短径 8.4 毫米(图三六)。
图三七 包金丝缕琉璃席
包金丝缕琉璃席 由长方形片状琉璃组成,32 排,每排 12 片,共 384 片。 每片琉璃长约6、宽约 4 厘米,用包金丝缕相缀合。席子周边包裹云母片。长约 1.8、宽 0.65 米(图三七)。
四 结 语
墓室不同区域出土的玉器器形、功能有所差别:娱乐用器库出土组玉佩、器盖纽和嵌饰等,嵌饰又分为人饰和物饰两类;文书档案库与娱乐用器库之间的漆箱内出土以小型玉璧、石圭、玉环、玉佩、玛瑙贝形饰等人饰为主,另有众多玉剑饰以及大量片状玉材和半成品玉片;武库出土除一枚玉印外,其余均为玉剑饰;主椁室西室出土以小型物饰为主,另有可能是礼仪用玉的蟠虺纹龙首纹龙形玉饰;主椁室东室南部出土玉羽觞、玉印、玉带钩等生活用玉,玉剑饰、凤形石饰等物饰以及大量几何形嵌饰,而佩饰只有韘形石佩;主棺外棺盖板上出土均为玉剑饰;内、外棺之间南部出土大型玉璧;内棺内部出土以玉璧为主,其次是玉眼罩、玉勒、玉枕、琉璃席等丧葬用玉,玉带钩、玉印等生活用玉以及一些小型佩饰,缺乏物饰。这些玉器按照功能可分为:礼仪用玉,包括众多大型玉璧、一件大型玉圭和一件旧琮改制的蟠虺纹龙首纹龙形玉饰,而数件小型玉璧和石圭应为由礼仪用玉转变成的装饰用玉;生活用玉,数量较少,有玉带钩、玉羽觞和玉印,其中 “大 刘记 印” 和“ 刘贺 ”玉 印被 认为 是私印 ;丧葬用玉,只有玉枕、琉璃席、玉眼罩、玛瑙鼻塞、玉勒以及个别初步加工的玉璧,未出土成套的玉殓具,但有大量尚未加工成器的玉片和玉材,它们中相当部分可能计划用来作为丧葬用玉;装饰用玉,数量最多,可分为人饰和物饰。人饰包括大型人佩饰,如韘形玉佩、舞人玉佩、双龙首玉珩、玉环等,但没有大型组玉佩;小型人配饰,如龙形玉佩、凤鸟形玉佩、玉觿、玉刀、水晶珠、玛瑙珠、玛瑙贝形饰、玉管和片状玉饰等。物饰包括一般装饰,如玉剑饰、凤形石饰、龙形和螭形石盖纽等,其中玉剑饰有94 件,但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各占数量不一,无法完全匹配成套;嵌饰,如兽形石嵌饰、双狼猎猪纹石嵌饰、兽面纹玉嵌饰以及占很大比例的球状、片状、半瓶状等几何形玉嵌饰等,说明当时人们喜欢在青铜器和漆器上嵌饰玉石器。
就玉器器形而言,包括约 40 种西汉时期常见器形,另有兽形石嵌饰、双狼猎猪纹石嵌饰、兽面纹玉嵌饰和琉璃席等新出现的器形。而舞人玉佩、蟠虺纹龙首纹龙形玉饰等是战国时期加工的老玉器,韘形玉佩同时雕饰龙、凤、螭纹者较为罕见。
就玉器纹饰而言,谷纹、涡纹、蒲纹、兽面纹、龙纹、螭纹、凤鸟纹、龟纹等均是西汉常见的纹饰。
就玉器材质而言,除玉料、玉片和几何形玉嵌饰以外的约 240 件加工成器中,约 70%为和田玉,其中以和田白玉为主;约 20%为玛瑙、水晶和石英;约 10%为岩石。
就加工工艺而言,使用了切割、钻孔、阴刻、阳刻、磨抛、掏膛工艺以及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活环、镶嵌、拼接、改制等复合工艺和技术,显示出当时加工玉器的工艺复杂、技术高超。
就保存情况而言,由于保存在较为封闭的墓葬埋藏环境中,玉器表面多风化成灰白色、灰黑色,但整体保存较好。
附记: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始于 2011 年,2015 年国家文物局组建专家组现场指导发掘。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副组长张仲立,成员吴顺清、王亚蓉、杜金鹏。考古勘探总顾问焦南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总负责人徐长青,项目负责人杨军,文物保护负责人管理。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区博物馆等考古文博单位及相关高等院校参与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资料整理工作。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6@ZH022)子课题“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厦门大学历史系
整 理:李双君 薛万琪 蔡冰清 吴 函 蔡保全
摄 影:刘新宇
执 笔:蔡保全 徐长青 杨 军)
(来源:《文物》2018年11期)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