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分为主动性考古和基本建设考古两类。目前,基本建设考古仍然是我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每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约占年度考古发掘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三。近年来,体现中国考古学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的主动性考古项目呈现增长的趋势。国家文物局加强对主动性考古项目的管理,组织开展了对主动性考古项目的检查评估。近日,国家文物局管理考古项目的有关负责同志就2017年度全国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实施和检查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众所周知,基本建设考古是我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但近年来,主动性考古的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请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开张主动性考古的总体情况。
答:主动性考古工作是因学术科研、文物保护展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考古专业学生实习等而开展的考古工作,集中代表了我国考古工作的最高水平。主动性考古项目具有学术目标明确、工作路线清晰、技术装备先进、人员能力突出、保障措施完备等特点,项目设计更加注重解决学术前沿问题,更加强调多学科、跨学科联合攻关,更加关注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考古学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考古人才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学术课题实施,大遗址预防性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以及高校考古专业增设、招生数量增长和行业人才培养层次的多样化需求,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审批数量、发掘面积、覆盖区域迅速增长,“十三五”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主动性考古项目每年达到200项以上。
具体到2017年度,国家文物局共批复主动性考古项目219个,批复发掘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覆盖30个省(区、市)、10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参与工作。
问: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全国主动性考古项目评估工作,对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项目的评估结果如何?
答:国家文物局对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项目进行了检查评估,并督促各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客观、全面地评价主动性考古工作成果。根据评估,2017年度的主动性考古项目执行情况总体良好。219个主动性考古项目均提出了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学术任务和实施计划。经专家评议和现场核查,已实施200个项目中,191个项目基本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和任务。截至2018年1月,完成发掘面积17.3万平方米,完成普探1926.5万平方米,重点勘探375.1万平方米,考古调查2.4万平方公里,新发现文物点548个。
问: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项目取得哪些成果?
答: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成果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学术目标明确。 2017年度国家文物局共批复28个“考古中国”项目,陕西石峁遗址、山西碧村遗址、湖北石家河遗址、湖南孙家岗遗址、浙江良渚遗址、江苏寺墩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等项目均取得重要成果,为探讨公元前4000年至1800年河套地区、长江流域的聚落形态、环境、资源与生业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力推动了“考古中国”项目的整体研究进展。此外,共有12个项目结合考古发掘开展了大范围专题考古调查,其中山西吉家庄遗址调查区域超过400万平方米,发现270余处遗迹单位,调查成果丰富。114个项目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展示利用、文物保护项目实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提供了专业意见,考古与保护更加紧密衔接,考古工作服务文物保护利用的作用更加显著。
第二,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常态化,年度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丰硕。大部分主动性考古项目注重将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相结合,在队伍组织、项目实施中,主动吸纳相关领域专家或采用相应的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类信息,科学阐释遗址的价值内涵。如浙江良渚遗址考古团队主动吸纳了水利专家,确认了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陕西杨官寨遗址考古项目开展了体质人类学、病理学、碳十四测年等多学科合作研究。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项目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新疆通天洞遗址、宁夏姚河塬遗址、陕西栎阳城遗址、吉林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考古工作均获得重要发现,不仅填补了学术研究空白,而且有力推动了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等重大课题和城市考古、建筑考古、宗教考古、冶金考古等专题研究,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第三,考古项目管理规范,文物现场保护和安全防范措施增强。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能够执行《考古发掘管理办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切实做好场地布置和工作人员、出土文物标本、档案资料等管理工作。2017年度结合主动性考古项目实施,全国共建立永久性或临时性考古工作站48个,另有53个项目搭建了保护棚,为考古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其中,河南东赵遗址设置透明保护罩,兼顾了遗址保护与后续展示需要,并配备了考古现场应急保护实验车,及时检测、修复和保护重要出土文物标本;河南二里头遗址、山西雎村墓地、甘肃马家塬墓地、石家墓群等项目采取了重要遗迹套箱提取、室内保护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类考古信息。考古工地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大部分工地配备了必要的临时性防护设施、安防设备和专业人员,如新疆达勒特古城遗址、河北行唐故郡遗址、邺南城宫城区北部遗址等122个项目实施了发掘现场围栏防护,江西海昏侯墓现场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安防监控系统,考古工地的文物安全获得有效保障。
第四,专业化装备日益普及,最新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工作。很多项目主动配备了行业最新的专业化装备,全站仪、RTK、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勘察、测绘设备广泛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技术等逐步推广,有55个项目已建设或正在建设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土壤结构,采用光释光、碳-14、热释光等方法测定年代,通过拉曼光谱仪分析玉石质地,开展人骨同位素检测、DNA分析、植硅石和孢粉研究等,已经成为主动性考古项目的常规内容。山西陶寺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福建南山遗址、广西娅怀洞遗址等项目积极开展土壤、动植物遗存、重要遗迹现象等取样检测和分析研究,深入探讨古代社会面貌,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动性考古项目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考古学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的学术舞台。
第五,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考古工地成为行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2017年度共有1270名考古专业人员、778名技术工人、370名地方文物干部参与了主动性考古项目,以考古专业人员为主体,涵盖技术工人、地方文物干部在内的多层次、跨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很多考古工地面向一线基层文物工作者开放,为地方文物干部提供了更多实践锻炼和业务提升机会。如吉林古城村1号、2号寺庙遗址项目接纳15名地方文物干部参与,考古工地逐渐成为在职人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场所。同时,15所高校考古专业院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师生主持或参与了47个主动性考古项目,涉及91名教师、675名实习学生(包括本科生 466人、硕士生171人、博士生38人)。此外,陕西周原遗址等18个项目所在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为长期开展学生实习提供了基本保障。
第六,社会参与方式日趋多元,考古成果为全民共享。主动性考古项目更加关注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越来越多具备条件的项目采取工地开放参观、举办出土文物展览和考古讲座、召开公众报告会、设立公众考古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展示考古工作最新成果,受到公众广泛欢迎和肯定。2017年度全国共举办与主动性考古项目有关的各类讲座318次、新闻媒体采访及报道489次,179个项目在工地现场设立了宣传横幅或展板,接待公众参观近10万人次。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项目首次尝试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参与发掘全过程;湖南老司城遗址、云南海门口遗址、河南青台遗址、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等项目公众考古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得到了广泛好评。主动性考古项目让公众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考古学和考古工作,亲近遗址、感受考古和文物的魅力,为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问:检查评估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通过数据分析研判,2017年度主动性考古项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个别项目未能完成既定目标。由于征地拆迁未完成、经费未落实等原因,2017年度共有19个主动性考古项目未实施;因提交材料不全或过于简单,4个项目难以评估实施情况。根据专家评议和现场检查,个别项目未实现既定目标,特别是有的教学实习项目计划不周、发掘面积过小、效果不佳,影响到教学实习质量。
第二,新技术应用和多学科合作仍需加强。虽然考古装备和技术手段日益专业化、现代化,但是仍有一些项目的技术装备落后、科技人员缺乏,甚至个别的考古工地现场不具备出土文物保护条件;无人机、便携式检测设备、移动考古实验室、移动文物医院等考古专业化装备设施仍未全面普及;涉及建筑、水利、矿冶、制瓷等特殊类型遗址,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的融合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研究仍需推进。
第三,工地现场管理仍需规范。个别考古工地存在规章制度落实和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有的重要墓葬考古发掘现场未设置必要的安防设施,有的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和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未建立项目自查制度,难以及时、准确掌握项目进展和工作情况。
第四,考古资料整理仍然滞后。156个持续多年开展的主动性考古项目中,仅51个项目已发表了简报或报告;76个项目仍在进行资料整理、计划在2年内刊布成果;27个项目未制定简报或报告整理发表计划,2个项目已经存在资料积压问题,短期内无法发表。
问:主动性考古项目的管理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主动性考古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今年已经启动了2018年度主动性项目评估检查工作。同时,将继续督促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提高认识,严格执行《考古发掘管理办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积极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考古发掘项目质量控制和检查监督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考古项目质量和科研水平。
(来源:国家文物局)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