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等26项考古项目成功入围终评,有望获选2017年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得以掀开道教祖庭遗址这道面纱的,实际上是大上清宫遗址‘宫碑’的成功发现。”大上清宫遗址考古领队胡胜向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深度揭秘:江西考古人员历时4年考古发掘,逐渐摸清了大上清宫千年来存亡兴废的脉络,令这座一度湮没于荒野郊外的大上清宫,成为国内迄今为止出土遗迹最丰富,规模等级最高的道教宫观遗址。
2016年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发掘
●一块石碑揭开道教祖庭面纱
2014年6月,位于龙虎山景区上清林场的建筑工地内发现了大片建筑遗迹,还出土了一块刻着“重修上清宫”“大清嘉庆十五年”等字样的石碑。
“这块石碑发现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大上清宫遗址的存在。”大上清宫遗址考古领队胡胜介绍说,考古队历时4年对大上清宫遗址进行了系统性发掘,同时对周边地区30平方公里范围展开调查,发现宋元至明清时期遗存29处。
“这些遗存基本反映出唐宋之后以大上清宫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分布、影响范围等状况,描绘出龙虎山地区道教活动以大上清宫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的过程。”胡胜认为,这证明了大上清宫强大的道教文化影响力。
●填补国内道教考古大规模发掘空白
“目前,考古工作已展现了大上清宫完整的明代建筑遗址,并发掘到了部分宋元建筑遗存,为研究和认知其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认为,大上清宫是我国道教最重要的宫观建筑群,在道教发展历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用两个“首次”总结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大上清宫遗址”是我国道教考古大规模发掘的第一次,也是道教文化发源地的第一次祖庭遗址发掘。“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是中国宗教考古特别是道教考古的重大突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对大上清宫遗址的印象除了“壮观”还有“完整”。王巍认为,遗址揭露的时代序列比较完整,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这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的重大发现,对研究道教历史、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宫室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建筑规模相当于半个北京故宫
据考古勘探初步推断,大上清宫遗址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探明18万平方米范围。大上清宫在全国道教宫观建筑中规模是首屈一指的,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一半。
遗址出土了正殿地砖和金钟。御窑金砖是皇家专用,证实了大上清宫当时不仅在民间有着极高地位和威望,也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在上清宫区域,有一处遗迹四周出土大量黄琉璃瓦,结合方位及文献资料,省考古专家认为,该处遗迹就是供奉雍正帝亲手撰写碑文的“御碑亭”。它表明大上清宫在清雍正时进行了最高等级的皇家工程的修建。
此外,发掘出土了大量造型精美文物,处处体现着皇家气派。出土的清代“屋脊蹲兽·斗牛”,按照当时宫殿式建制“五脊六兽”的排序,“斗牛”位居5个蹲兽第二位。根据蹲兽在屋脊的排列顺序及其与建筑等级的对应关系可知,大上清宫的级别仅次于故宫的太和殿。
胡胜介绍说,出土的各类文物也从不同方面印证了大上清宫在各朝代的重要地位。比如出土的元代大铜钟,整重9999斤,仅比故宫现存的铜钟轻1斤。
●遗址将打造成“中华道都”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目前《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遗址保护正在有效开展。未来,这座全国首屈一指的道教祖庭将打造成为“中华道都”,成为我国道教考古发掘的教育基地及中国道教文化的研究基地。
我省9项考古发掘研究成果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度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2013年度 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2009年度 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2007年度 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
2003年度 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
2002年度 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
1995年度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1993年度 丰城洪州窑窑址
1991年度 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
(来源:江南都市报 记者 李巧)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