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如果文物会说话丨这件多功能家具上绘有中国最早的孔子像
发布时间:2024-09-28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中出土了万余件(套)文物

其中不乏黄金美玉

但独独这件文物在博物馆中有独立展厅

它就是孔子徒人图漆衣镜

是一件绘有最早孔子像的汉代多功能家具 

衣镜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的西室

当时倒伏在地,断裂为数块

装金饼的漆箱就压于衣镜的下方

(图为孔子衣镜出土时的场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按照汉人“事死如事生”的葬俗

西室相当于刘贺生前的会客厅

其余出土文物包括榻、耳杯、漆案、漆盘等

考古专家将衣镜提取至实验室清理拼合

并对镜框上的文字进行释读后确认为衣镜

而在考古发掘最初

人们从漆木结构中依稀可以看出屏风的影子

曾把这件文物命名为“屏风”

专家复原其形制发现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由三部分组成

青铜镜、孔子徒人图漆镜匣和镜架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铜镜背面为素面,有5个半环状纽

在内框内还保留有一个铜插销

可能是穿在镜钮内以便把铜镜嵌于背板上

(图为博物馆内拍摄的铜镜背面。新华社记者袁慧晶摄)

镜架为木质髹漆

镜匣为长方形

由四周的厚方木(镜框)和背板围合而成

镜框围在铜镜四周

盖板(镜掩)在镜框内

有铜合页将盖板与镜框相连可开合

(图为汉代合页。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供图)

合盖时镜框与盖板在一个平面上

镜匣两侧下半部各有一个铜环

镜匣背面为孔子及其五位弟子的图像和传记

其上所绘孔子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孔子像

衣镜上的孔子以布衣形象示人

头戴小冠

身穿外黄里白长袍

腰间束带、佩具剑

脚穿白色翘头履

面目虽已模糊但可见长须

在刘贺墓衣镜出土前

考古发现的早期孔子形象多见于壁画墓和画像石

题材主要是“孔子见老子”

时代皆为西汉晚期及之后

孔子像对绘画史和工艺史研究

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

对孔子和儒学研究

以及西汉中期的历史、政治、思想等

各个方面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素材

镜匣正面同样也有重要发现

黄漆为底色

四周边框用白色粗线条勾绘边线

分割出相对独立的空间

内绘神兽和仙人图案

其上方边框中间是红色凤凰

两侧分别为东王公(右)和西王母(左)

 据悉,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东王公图像

也将东王公神格和图像的出现时间

由东汉提前到了公元前1世纪

为研究汉代神仙图像提供了珍贵的新线索

汉代的铜镜大多会加铸铭文来寓情喻义

考古专家在伴随出土的

另一块漆木器上发现了铭文

铭文被命名为《衣镜赋》

其中,“修容侍侧”四字点明了衣镜的功能

有专家推测衣镜的使用环境可能和

河南淮阳的北关一号汉墓石屏风上描绘的宴饮场景接近

应该是围绕漆榻摆放,可挡风

镜掩面向床榻,方便使用者开镜修容

为什么说它是一件2000多年前的多功能家具呢

因为在其他汉墓中

屏风和铜镜通常都是两件物品

这种由漆板和青铜板共同构成面板的工艺

为汉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专家认为

它很有可能是海昏侯国的工匠为刘贺量身定制的

由于衣镜并非汉代丧葬制度中的必备品

所以专家推测孔子衣镜为刘贺生前使用过的物品

而非随葬明器

这也表明,刘贺生前至少是崇尚儒家思想的

这从墓中出土的大量儒家经典简牍中也可印证一二

衣镜上还可辨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等字样

 

文案:袁晗 袁慧晶 谭茜予 别培辉

学术支持: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明瀚

鸣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新华网

新华社江西分社

联合出品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