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唤醒沉睡文物 灿烂文明穿越时空扑面来
发布时间:2024-03-16

邂逅文物,与古人对话;修补遗珍,与时空互视。

3月10日,在江西省博物馆一楼“御瓷归来”展厅,许多观众正对着一个明成化年间烧制的“岁岁鸭”(素三彩鸭形香薰)热烈讨论。

这是一只有故事的“岁岁鸭”,它曾是一堆碎片,被深埋于地下。1987年,考古人员对景德镇市珠山东北侧明清官窑遗址成化地层进行发掘考察,从海量陶瓷碎片中拼合修复出6只“岁岁鸭”。2023年6月,其中的一只被故宫博物院移交给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岁岁鸭”也得以在此次“御瓷归来”中一展风采。

类似“岁岁鸭”被文物修复师“抢救”回来的文物,其实还有很多。从早期发掘的新干大洋洲系列青铜器,到近几年大热的海昏侯墓金银漆具书简等文物,它们曾经层层锈蚀残破不堪,后期无一不是靠文物修复拂去历史尘埃而重焕光彩。

每一个考古遗迹都可能是江西先人筚路蓝缕、开山辟林创造繁荣经济的见证。随着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怎么让文物“活起来”,是一个系统工程。

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考古队,对赣江新区南坊村七星堆六朝古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一组涵盖117座古墓葬、7条排水沟、1500余件遗物的古墓群重见天日。

这些令人惊叹的考古成果经过清洗、拼接、修整、加固等一系列修复工作,目前已进入整理尾声。“90后”考古人桂松松是七星堆六朝墓群项目组文物修复师中的一员。他表示,在发掘过程中,通过碎片可以判断其所在的土层属于哪个年代,后期经过研究,也能探寻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历史奥秘。“文物修复师拼碎片、复位文物,是找回历史的一种方式。”

文物保护修复是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化传承作用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早在2014年,随着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发掘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介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开始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系统实践。

“当时,我院文保队伍全程参与了海昏侯墓现场保护及室内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熟练掌握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性提取及发掘后文物清理整理、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工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院文物保护团队由6名平均年龄32岁,具有在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他们带领下,一支10余名擅长金属器、木漆器、陶瓷器等文物修复技能的技工队伍也迅速成长。他们先后修复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约1000件套,并独立完成樟树国字山墓葬考古发掘现场提取及文物保护修复、安福起凤山汉墓考古发掘现场提取及文物保护修复等项目。

唤醒沉睡文物,不仅是情怀,更是专业与技艺,需要更多新生力量传承匠艺。为此,我省对各种文保修复人才不断加大培养力度。

2022年12月,江西省“文化人才专项”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举办,6名来自国内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者来赣授课。2023年4月,江西省陶瓷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举行,不仅考验参赛选手对古陶瓷及陶瓷文物修复、展陈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验选手现场独立完成器物考古修复与展陈修复能力。同年5月,江西省古籍修复人员培训班在南昌开班,就古籍破损定级、修复档案制作、破损书叶修复、线装书装订等进行实践教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江西省图书馆有古籍4.9万部38万余册,民国时期线装书10万余册,入选第一批至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117部。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江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持续“在线”。2023年11月,江西省图书馆获批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江西省古籍修复迎来新机遇。

穿越数千年,感知文明的生命力,同样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在占地近14亩的江西省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仪器分析室、文物保护化学实验室、竹木漆器文物保护修复室、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室、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室等实验室种类齐全,将针对出土竹木漆器、纺织品、金属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文物以及土遗址进行先进的科技保护。

元青花釉里红瓷仓、伏鸟双尾青铜虎、双面神人青铜面具、活环屈蹲玉羽人……这些经修复的“镇馆之宝”像一块块拼图,还原着生动立体的江西历史图景。它们所蕴含的灿烂文明,也穿越时空向我们扑面而来。

来源:江西日报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