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浓墨重彩书写山西文物事业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3-25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这次重要讲话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一脉相承,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通知》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入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在学深悟透、有效落实上持续用力,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资源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古遗址13477处,古墓葬4298处,石窟寺及石刻11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其他246处。在全省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9处,现存唐代以来的彩塑1.2万余尊,古戏台2800余座,寺观和墓葬壁画2.4万余平方米,现存历代长城1400余千米,均位居全国前列。

“总书记五年内三次考察山西,温暖叮咛、殷殷嘱托,使全省文博战线的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倍感荣光,必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说。

文物保护在细节上做加法

永乐宫始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其中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道教壁画,素有“东方艺术画廊”之称。

永乐宫

颜料层起甲、脱落等病害影响着永乐宫壁画的容颜,山西在充分调研、科学试验、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同时,持续对永乐宫壁画微环境和稳定性进行科学监测,为日常养护和病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要在细节上做加法,在经费上增投入。”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强调。

仅2021年,山西围绕古建筑抢救保护,安排1.6亿元实施145个古建筑及彩塑壁画保护修缮项目;围绕考古发掘,安排3316.8万元开展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与抢救性发掘,实施9项主动性考古发掘,60余项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围绕长城保护,安排1797万元实施12个长城重要点段修缮项目;围绕革命文物保护,安排3400余万元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围绕文物数字化保护,安排3015万元实施13处重点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围绕可移动文物保护,安排2352万元修复馆藏文物1000余件。2022年,围绕灾后文物保护修缮,开展了专项评估,出台了指导意见,启动了灾害防御课题研究,安排8000余万元计划实施56个重点项目修缮。安排1.25亿灾后抢救保护资金,开展402处灾后文物的抢险保护。目前,已经完成25项灾后抢险保护,平遥古城墙重点段抢险维修已全面展开。

文物保护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作为深入人心的品牌项目“文明守望工程”持续实施,首支基层文物保护专项基金在晋城设立,首次文创公益捐赠模式落地太原,“守护乡野记忆”公益行动在长治、晋城、太原、晋中启动。社会捐助3200余万元将用于16个抢险项目实施。

山西长城资源丰富,历代长城共计4266个点、段,总长1401.23千米。

去年4月,《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施行,为长城保护提供依据与指导,是山西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山西省文物局通过不断夯实“四有”工作基础、开展长城保护修缮工程、播出《文明守望》之“走进长城”主题节目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使长城保护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长城重要节点段落的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民参与长城保护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晋儿女为民族独立解放建立了一座座丰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卓越贡献,留下深厚独特、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资源,现存革命文物2200余处,孕育了“吕梁精神”“太行精神”等革命精神。

山西省人大出台了《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2020年,山西省文物局获批增设革命文物处,指导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资政育人的作用不断彰显。

八路军总司令部王家峪旧址、平型关战役遗址、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中共太原支部旧址、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山西省文物局公布的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87处,珍贵文物4478件(套),包括“山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和“山西省第一批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主要涵括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含抗日战争)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与近代以来著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

“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的公布,有利于各级政府充分认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革命文物保护责任,不断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说。

保护好云冈石窟

3月14日,云冈石窟第5窟完成设施升级改造,重新对外开放。云冈石窟第5窟洞窟高17.4米,宽18.7米,进深13米。窟形为大像窟,主体造像高大,后壁凿诵经礼拜道,造像题材为三世佛。现存建筑为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主像释迦牟尼大佛结跏趺坐于洞窟中央,面容慈祥,身躯伟岸,以17米的高度,成为云冈石窟的万佛之冠。窟内现存造像龛150多个,造像2300余尊,他们或端庄和蔼,或典雅含蓄,姿态各异,呈现给世人一种超凡绝圣的境界。 

历史上,云冈石窟第5窟曾经历多次修缮。1974年至1976年的“三年保护工程”是云冈石窟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其中包括第5窟。2015年6月29日,第5窟内一个佛龛顶部岩石突然掉落,云冈研究院立即封闭洞窟,开展病害调查,发现大量起翘、风化裂隙等小尺度病害。近年来,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云冈石窟日常保养工作成为常态。此次设防设施改造历时10天,有效解决了窟内存在的隐性病害,对石窟文物的长久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云冈石窟第5窟

保护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山西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在做好日常养护和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云冈石窟的“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

山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云冈研究院提格升级为省政府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全国文博系统首家先进计算中心在云冈研究院建成,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云冈研究院。

以高水平创建云冈学为引领,不断扩大云冈石窟影响力、美誉度,保护、研究、管理、利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云冈研究院积极拓展文保项目储备,扎实推进各类保护工程,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和研究成果出版工作,持续推动科研课题研究,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提升保护水平,使云冈学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陶寺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自2013年至2017年,历时5年的发掘逐步确认了陶寺遗址近13万平方米宫城的存在,并较为全面地揭露了南东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侧门。“十三五”期间,陶寺遗址的考古工作被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在该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于2018年起持续对宫城内的最大夯土建筑基址IFJT3(现更改为1号宫殿基址)进行发掘。2021年3月至7月,考古队较为全面地揭露了1号宫殿基址,基本弄清了1号宫殿基址的规模、四至、堆积、年代、布局结构,对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2021年5月至9月,为了配合上华琚棚户区改造项目,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大同市平城区的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进行了发掘,发现编号为M57的北魏太安二年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是大同市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北魏时期仿木结构浮雕彩绘带前廊的石椁墓,意义重大。

经过考古发掘,霍州千佛崖及摩崖造像发掘成果极大地补充了山西石窟寺专项调查相关成果。千佛崖崖壁高11米,长约30米,造像面积主要分布在2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初步统计,共有70余龛近300尊造像,发现20处铭记。考古工作者不仅让大量的石佛造像重见天日,并对其进行了全面数字化信息采集,还文物以尊严。

一次次考古发掘,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山西考古工作者历史使命感和文物保护责任感不断增强。

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

从距今243万年的西侯度遗址到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从养蚕缫丝、谷物酿酒到彩陶器物、采铜冶炼的生活片段等,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的“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展出的387件(套)出土文物叙说着人类文化发展史。

出台《山西省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意见》,发布《山西考古工作“十四五”专项规划》,山西不断开创文物考古工作新格局。

建立山西省考古联盟,推进与山西大学共建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围绕“考古中国”重点课题,开展了1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夏县东下冯、芮城寺里——坡头、沁水八里坪、翼城北撖等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大同吉家庄、襄汾陶寺、夏县师村、绛县西吴壁等考古发掘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勘探发掘120余项,勘探面积3900余平方米,发掘面积5万余平方米,支持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地下文物安全。重点实施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环境整治工程,编制完成蒲州故城瓮城保护修缮设计方案和陶寺遗址观象台、中梁沟城墙展示方案,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随着山西10个市出台考古前置政策,山西考古工作将持续不断深入。今年,山西将有20多个主动性考古课题项目组奔向田野,从汾河湾边到桑干河畔,从吕梁沟壑到太行深处……

久久为功 打造“11356”工作矩阵

“打造‘11356’工作矩阵,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各项任务,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谈到2022年的工作,程书林表示。

“11356”工作矩阵是立足山西实际,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由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转变的系统思维,是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第一个“1”即一个根本遵循,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考察时山西重要讲话作为文物工作的根本遵循。

程书林进一步解释道,第二个“1”即一条主线,要以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3”即考古、古建、博物馆三大工作领域。工作矩阵中的“5”即支撑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体系:文物科技创新体系、文物人才队伍体系、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文物价值传播体系、文物事业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工作矩阵中的“6”即保护、研究、利用、展示、管理、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格局。这3大领域、5大体系和“六位一体”工作格局,以全方位推动为横向维度,以高质量发展为纵向标尺,整体联动,系统推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山西各级文物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白雪冰说,山西坚定扛起文物资源大省的时代使命,以坚如磐石的信念信心,攻坚克难的干劲拼劲,在打造“11356”工作矩阵上用心用情用力,加快构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山西格局,浓墨重彩书写山西文物事业发展新篇章。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