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靖: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装备,做好文物科技工作
发布时间:2017-03-15

 我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双遗产共39处;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有4692家;馆藏文物有4139万件(套)。据调查,馆藏文物中50.66%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我国还不是文物保护的一流强国,实现所有文物的妥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任重而道远。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保护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二是文物的珍贵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当下,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正处于从“手工作坊”模式向现代化、科学化转变的过渡期,迫切需要现代科技和高端装备给予支撑与有力保障。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多次对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文物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推进文物保护装备保障文物工作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2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按照“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的创新模式,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积极推进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和应用工作。近年来,在文物环境监测、调控、文物展存,防震等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批文物保护专用装备,通过专项支持,在多家大中型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应用,并取得积极效果。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阶段文物保护装备发展所面临的新需求、新要求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量大急需和新领域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专用装备几乎空白;考古发掘勘察探测、提取和应急保护、安全监控,以及专用防护设施等急需的专用装备缺乏;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智慧博物馆、“互联网+中华文明”等新领域、新需求的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品研发有待突破。

  二、现有产品推广还存在差距

  如预防性保护装备产品在面对特定需求和环境的推广应用时,其专业化、智能化、系列化仍显不足,核心元器件的精度、可靠性、稳定性、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材料安全性、调控能力、集成度和持续工作能力等还存在短板。

  三、装备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产需联合开展装备应用研究的机制,企业主动性、针对性、系统性应用服务模式都未形成,很大程度上造成成熟产品效能难以完全发挥,高端装备应用极其有限,新技术和装备引进缓慢,整个行业装备应用水平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四、相关政策存在缺环

  针对文物保护装备系统解决方案的质量控制、市场准入,以及针对文博单位装备采购、应用评估评价的政策尚处于缺位状态,不利于文保装备应用的规范化与推广。

  围绕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四条建议:

  一、提升文物科技发展的基础能力

  建议科技部通过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文物保护装备领域新材料、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

  二、满足文物保护中量大面广的需求

  建议工信部继续通过具体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优化、质量提升、装备更新、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成熟装备产品的系列化,性能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从而尽快达到大范围满足文物保护中量大面广的需求。

  三、扶持文物保护装备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建议财政部将文物保护装备纳入政府采购体系,与国家文物局、工信部联合组织编制推荐性“产品目录”,引导财政资金采购市场的规范化;同时,通过国家“首购订购”政策,扶持文物保护装备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促进文博行业应用水平的提升

  建议国家文物局加强专项经费装备/服务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及应用评估评价等政策的研究制定,引导良性市场环境形成,强化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文博行业应用水平的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袁  靖)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