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高大魁伟、神情肃然的秦兵马俑,一边是身材矮小、恬静安详的汉代俑;一边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一边是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汉代“裸体俑”。141件(组)秦汉陶俑近日“两两相望”亮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大厅。这是以秦汉陶俑为主题的原创展——“跨越时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与汉景帝阳陵出土陶俑展”呈现给观众的“视觉盛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和汉景帝阳陵的一批陶俑“邂逅”骊山脚下,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秦俑说:“连年征战,苦不堪言哪!”对面的宦官俑说:“你一个身体健全的人跟我讲什么痛苦?你可知道身为一个宦者,身体和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吗?”
高级军吏俑说:“姑娘,你拱手掩面,是在偷偷地笑我吗?”拱手跽坐女俑答:“这位将军啊,伟岸的身材和不凡的仪表,都难以掩盖您内心的焦灼,否则以您的身份,怎可能让阴郁占据着您英俊的面庞!”高级军吏俑说: “唉!始皇帝陛下不仅要更广袤的土地、更众多的黔首,还要……作为他最器重的将军,虽然我已经精疲力尽、心力憔悴,但是在我朝铁一样的律法面前,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能任由冷酷打扮我的神情,忧郁占据我的双眼?”
秦陵博物院内,打着遮阳伞的游客摩肩接踵,人们争相涌入展厅看秦汉陶俑“对话”。秦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说,盛夏以来,来馆参观的中外游客每天超过3万人。
秦俑表情庄严凝重,汉俑轻松愉悦,有人间烟火的温馨
展厅展出的秦陵兵马俑,有铠甲军吏俑、铠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百戏俑,还有跪姿持物俑、战袍武士俑、铠甲御手俑、骑兵俑、袖手俑。一个展柜里躺着一尊身体与脚踏板分离的秦代武士俑。
讲解员马灵芝告诉记者,展出这件躺卧武士俑,是让观众了解秦俑出土时的状况,观众可从它的脚踝断裂处看到秦俑的制作工艺。她说,秦俑平均身高在1.80米左右。
记者看到展厅中既有着衣式的负重俑、彩绘的侍女俑和武士俑,还有彩绘的骑兵俑和塑衣式的文吏俑、跽坐侍女俑、拱手跽坐侍女俑。3件陶俑身上还裹着出土时厚厚的泥巴。
这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汉景帝刘启陵园“阳陵”汉代陶俑的一次充分展示。当年,这里出土了3000多件裸体陶俑,显示出“文景之治”带来的歌舞升平景象,它们是西汉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
从汉阳陵从葬坑走出的这批神态逼真的陶俑,或恬淡闲适,或笑容可掬,或神采飞扬,被认为“给人以欢喜,给人以轻松”。与秦俑不同的是,这些著衣式汉代俑由于长期深埋地下,年代久远,衣物腐朽脱落、木臂成灰,出土时就一丝不挂,成了缺胳膊的“裸体俑”了。
展厅中央的圆盘上,展示着汉阳陵出土的一些乐舞俑,有的折腰、有的甩袖,有的敲击乐器,表情祥和,姿态不同、功能不同,旁边还有乐器。马灵芝说,这组汉俑表现的是汉代宫廷娱乐的生活,与旁边连年征战的武士俑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告诉记者,汉阳陵出土的骑兵俑的颧骨很高,以前误认为它是女兵,其实是少数民族俑,体现了汉代对少数民族的包容。这些骑兵俑胯下原先骑着马,木头做的马朽掉了。
兵马俑和汉俑从神态上看,秦俑神情庄严、肃穆,而汉俑轻松愉悦,有人间烟火的温馨。
秦汉陶俑:写实主义的群体雕塑
84岁的王学理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曾任秦陵考古队第二任队长、汉陵考古队队长,曾发掘秦俑14年。他告诉记者,汉阳陵的裸体俑在汉代墓葬中所占比例很小,它流行于汉代京畿一带。
“秦俑和汉俑制作的时间前后相隔只有70年,但一大一小,神态不同,都是写实主义的群体雕塑。秦俑体大等身,个头最低的也有1.75米,高的可达1.98米,是些虎背熊腰、严肃冷峻的赳赳武夫形象;而汉阳陵汉俑虽然高度仅及真人的三分之一,却是些灵气十足、愉悦欢畅的一群偶物。秦俑坑体现的是兵强马壮的军事生活,而阳陵从葬坑表现的则是京都防卫部队的生活。两者相比,可以说秦韵汉风,一脉相承,各见精神。”王学理说,阳陵汉俑是在秦俑艺术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批写实主义佳作,它所达到的造诣较前跨越了一大步,尽管个头矮,但高度的艺术概括并没有产生比例失调的弊病,更没有忽略对关键部位的细腻刻画,各部比例合度、简约不漏、细而不繁,恰到好处。
阳陵汉俑身体各部分基本合乎比例,只是腰部和腹部、股部略显长些。有些部位做了夸张性处理,但身体细部的塑绘却极其精到。形神兼备,赋色淡雅,成为阳陵汉俑一大特点,这些陶塑人物个个被赋予以灵性。
“大小不同,内容不一,各有侧重;技法不同,各有千秋;赋彩有简繁,技法显巧拙”,这是王学理对秦汉陶俑不同的概括。他向记者透露,秦俑中还有2米高甚至2米以上的“巨人”,阳陵出土的立姿汉俑一般高62厘米左右,建筑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娃娃俑”。秦俑多为将卒形象,三个坑中有除水军外的所有兵种,而汉阳陵除武士俑外,数以百计的披甲骑马女俑列队而出,成为一个景观。
汉阳陵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帝王陵园,在中国古代陵墓建造史上极具典型性。整个陵区面积12平方公里,相当于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汉长安城的三分之一。阳陵陵区有190多座从葬坑,其东部密集排列着汉代的王侯将相、文武百官陪葬墓近万座,一如当年天子临朝时大臣位列两班时的威仪。陵墓封土堆外呈放射状分布着81座从葬坑,部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著衣式陶俑、粉彩侍女俑、宦官俑等珍贵文物,形象地再现了西汉时期的宫廷生活。
“阳陵汉代陶俑分为‘塑绘衣饰陶俑’和‘著衣木臂陶俑’两大类。前者是先雕塑出体态和衣服,再按部位涂绘上不同的颜色;后者是先雕塑出裸体的身躯,再安装上有转轴可以活动的木臂膀,然后穿上彩衣。”王学理告诉记者,“阳陵帝陵东侧的御府坑和外区的从葬坑中出土的陶俑,全都是著衣木臂式的彩绘俑。”
他说,在阳陵陵园之内,共钻探出86座从葬坑,其中贴近汉景帝陵墓的81座。南区24座从葬坑中,最长的从葬坑达到291米,比秦兵马俑最长的坑(230米)还要长。秦兵马俑群属于野战军的性质,它选取了秦军事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做成了“阵”(一号坑)、“营”(二号坑)、“战”(四号坑)、“幕”(三号坑)4座形态的兵马俑从葬坑。而汉阳陵南区的从葬坑至少包括了军队内“仓”“库”“府”“卫”等方面的内容,出土的著衣木臂俑群成为西汉京都北军生活的写照。(本报西安 8月9日专电)
相关链接
汉阳陵从葬的动物俑为何这么多
展厅中央展示的上下两层的动物俑阵,阵容浩大,反映了西汉盛世的“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其中有彩绘的陶马、陶牛、陶绵羊、陶山羊,还有陶公猪、陶狼狗、陶家狗、陶公鸡,让人目不暇接。再细看那神态,狗的机灵、羊的温顺、公鸡的自鸣得意、母鸡的闲散,个个活灵活现。
汉阳陵从葬猪羊俑为何这么多?它们从葬在这里,是何用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学理说,动物俑众多表明汉初畜牧业发达。当时宫廷祭祀的就是猪、马、牛、羊,宫廷的御府和贵族的从葬坑存放这些动物俑,绝不是为了役使或繁殖,主要用于祭祀和肉食。
有专家指出,将相隔不到百年的秦俑和汉俑通过“两两相望”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它们的形态和神情的对比,会让人最直观地感受到最为纯粹的秦人和汉人及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特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