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让更多的考古成果惠及于民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发布时间:2021-03-09
      “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去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做好考古工作、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来自文博界的代表委员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今年两会期间,就如何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代表委员们积极献言建策。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国家文物局将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考古工作“十四五”规划,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等重大历史问题,系统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考古发现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完善考古管理制度,沟通自然资源部门推动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壮大人才队伍,探索建设考古技术人员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考古工作。推进能力建设,加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实验室建设等,促进学科发展,联合教育部门引导高校优化考古专业设置,鼓励高校加强石窟寺、甲骨文研究 、边疆考古等“冷门”领域,以及科技考古、水下考古、文物保护等新兴领域专业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考古学科体系。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全面展现百年来中国考古事业的辉煌成就,国家文物局将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多渠道定期通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刘玉珠说,同时,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媒体策划推出中国首档大型考古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并举办“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掀起全社会关注考古、理解考古、宣传考古、参与考古的热潮。

      “云考古”是促进文物“活起来”的一个重要形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国家文物局将多措并举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下一步将推动出台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相关文件,运用最新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充实博物馆陈列展览,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和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组织中国考古新发现文物出境展览,切实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刘玉珠表示。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的王巍,一直以来十分关注我国考古事业发展。为更好地宣传百年考古取得的成绩,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关于支持开展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建议。

      建议里王巍提到,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立“中国考古日”、组织“百年百大考古遗址”评选、拍摄《百年中国考古学》电视系列纪录片和编撰《中国考古学百年史》大型学术史专著等系列活动,系统回顾中国考古学百年来走过的历程及取得的考古研究成果。

      “百年来,中国考古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道。

      同时,马萧林认为,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考古学科体系有待丰富和完善,中国考古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有待增强,考古成果转化利用还不够充分,教育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作用仍需进一步彰显。

      “因此,要提升中国考古的发现、分析和理论建构能力。”马萧林直言,考古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坚持开门搞考古,既要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强化考古的科技支撑,不断提高考古的发现、分析和检测能力,更要会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合力提升考古学的解读、阐释和理论建构水平。“还要拓宽中国考古的国际化视野,加强人类文明比较研究,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与学术交流,在高校开设外国考古课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熟悉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马萧林表示。

      马萧林坦言,用活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也很重要,要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与有效传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时代价值,不断丰富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同时,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场所,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数字化体验,让老百姓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尤其要激发青少年学习考古成果的热情,了解青少年的喜好,增强考古成果转化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有效运用新手段、实现新表达,发挥考古成果在青少年认知中华文明中的独特优势,更好彰显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更关注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她认为,我国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国家文化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核心区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文化资源与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在我国55处世界遗产中,西部占据20个左右,13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有约41座,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部约有1583处,这为开展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因此,推进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尤其重要。


      在新时代,为进一步彰显考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宋纪蓉认为,应加强考古学科建设,推进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强考古学“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和建设力度。适度扩大考古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布点数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西部地区考古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同时,支持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资源,协同共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研究基地建设、国际人文交流等方面对西部地区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扶持。

      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王瑞霞认为,文物考古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内容包括田野调查、勘探、发掘、室内整理等几个阶段。田野调查、勘探、发掘处于野外环境,其性质与地质、石油、铁路等行业的野外工作类似。

     “考古工作者配合我国日益繁重的大型基建、科学研究等项目夜以继日地工作,但却得不到相应的生活补助问题仍然存在,严重挫伤了文物考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近年来考古工作者田野考古补助的问题引起了关注,但王瑞霞还是希望,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关方面加快速度。

      “要支持对公众开放的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考古工作要通过公共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式融入社会发展大局。

      考古遗址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保护对象、科学宝库与利用渠道。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遗址博物馆,开展发掘、研究、保护、收藏、陈列、阐释、体验等系列活动,让公众更好了解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核心价值,同时也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推动文旅融合事业发展。

      “把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文旅融合事业。公共考古不仅是向公众宣传考古知识,还包括把考古工作当作政府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促进考古工作与政府主持的市政建设、遗产保存、环境保护、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发展等有机结合,让考古成果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贺云翱说。

来源:国家文物局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