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发掘的汉代海昏侯刘贺墓,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在许多重要的出土文物中,有一套漆木与铜板组件特别引人关注。这套组件起初被称作屏风,不过很快确认为衣镜及镜架。衣镜架正背两面有孔子及众多弟子画像,并录有师徒生平与言行多篇文字,成为一具孔子主题衣镜,叙述时简称为“孔子衣镜”。
起初由媒体揭示的孔子衣镜的片断文字,一些研究者进行了初步解读。不久发掘者整理公布了全部衣镜图文资料,使得研究又有了诸多便利。孔子衣镜上的画像与文字,是非常珍贵的发现。虽然主要内容与传承中的古籍文本并无明显不同,但因为出自废帝刘贺这么一位身份特殊的墓主墓中,对于考量墓主人的心性与遭际,是很难得的佐证。
一、从“屏风”到衣镜
2015 年底,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考古发掘出土一组漆器屏风。屏风出土时呈倒地状,已碎裂成多块。考古人员在清理屏风表面时,发现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和其弟子的画像(图1)。
闻知出土屏风的报道时,心中多少生出一些疑惑,主要是觉得它的规格似乎小点。整体高度不足 1 米,虽不算太低,在人处坐姿时勉强可以遮挡。但宽度更窄,很难遮蔽住人体。屏风背面的铜板应当与加固无关,也没有这个必要。如果想要更加坚固,可以直接增加木板的厚度,而不必额外贴上一块铜板。
于是,我推测这一组复合构建并不是屏风,而应当是铜镜。这个推断并非没有依据,其实这样的铜镜,考古过去就有发现。1980 年山东淄博窝托村南西汉齐王墓五号陪葬坑中,出土一件大型矩形铜镜,现收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镜长 115.1 厘米,宽 57.7 厘米,厚 1.2 厘米,重 56.5 千克。方镜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每一环钮基底饰柿蒂纹,镜背饰有夔龙图案。发掘者推测这件大型铜镜要用柱子和座子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对比齐王墓的方镜,与刘贺“屏风”上的铜板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体量更大。所以仅以大小而论,刘贺的这块铜板可以是铜镜。齐王方镜只存镜面,镜框之类的附件没有保存下来,这次刘贺墓的发现可以与之互证。
诸多疑问在心头,不久因受海昏侯墓考古队杨军队长之邀,有幸在发掘现场目睹了许多出土品,也见到此“屏风”真身。现场与漆木器考古专家吴顺清老师也有交流,我提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得到他的认可。
非是屏风,疑为立镜,对于刘贺“屏风”具体解构如下(图 2):
镜架 由出土现场图片就可以观察到,镜架主体为方框形,以稍厚实的方木合围,中间嵌置镜面和镜背。镜架四周或有雕饰漆绘。镜架当立于镜座之上,镜座形制尚不明了。
镜面 那个被称作屏风背板的铜板,就是镜面。镜面方形,以铜铸磨成型。镜面硕大,高约 80-90 厘米,宽约 50 厘米上下。这样的镜面不可谓不大,但较之年代更早的齐王镜,还只能屈居第二。
镜背 镜背为漆木质,绘有孔子及弟子画像,书写孔子及弟子生平事迹。相关文字已有披露,后文再作重点讨论。
镜掩 此镜较大,兴许有遮盖的设计,如门户一般,可开可合,暂名之曰“镜掩”,掩而盖之。又因镜架主体为漆木之质,镜掩或许亦是。
镜铭 汉代铜镜,多兴加铸铭文,寓情喻意。
刘贺之方镜,如有铭文,当随西汉后期风尚,书写镜之用途用义,而且非常文学化。镜铭书写的位置,由于发现的背板没有见到相关文字,推测应当写在“镜掩”上。后发掘者初步公布了镜掩上的《衣镜赋》,明确认定这是一面铜镜,我认为可称为刘贺《衣镜铭》。之所以称为镜铭而不叫赋,是依据一般铜镜铭文的成例。
镜掩上的漆文为韵文,句式与常见铜镜铸铭相同,意境也有完全相同的,所以就称为铭了。又文字中直接写出了“衣镜”之名,又有孔子相关图文,所以主张称名为《孔子主题衣镜铭》。
衣镜铭释文文字大部分保存较好,字体为汉隶,镜掩有少部分破损,缺失一些文字。
衣镜铭释文:
新就衣镜兮佳以明
质直见请兮政以方
幸得降灵兮奉景光
修容侍侧兮辟非常
猛兽鸷虫兮守户房
据雨蜚雾兮匢凶殃
傀伟造物兮除不详
右白虎兮左仓龙
下玄鹤兮上凤凰
西王母兮东王公
福熹所归兮淳恩臧
左右尚之兮日益昌
[ □□□ ] 圣人兮孔子
[ □□ ] 之徒颜回卜商
临观其意兮不亦康
[ 心 ] 气和平兮顺阴阳
[ 千秋万 ] 岁兮乐未央
[ 亲安众子兮 ] 皆蒙庆
[ □□□□□□□□ ]
镜名 刘贺方镜如何称名,也是可以讨论的。因为出土位置是在主椁西室门口附近,应当有避邪的用意,或者可以认作是守门驱邪镜。又因为镜面硕大,日常可作正衣冠之用,也可以取用一个现代用语认作是穿衣镜。
镜之义,在汉代人而言,不仅照容面理衣冠,它还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可以排遣相思,可以追求富贵,可以长宜子孙,可以驱邪避灾,再想得高尚一点,可保国泰民安。如长沙出土的“中国大宁”镜,铭曰 :“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纲。” 中国大宁,境界确实高尚无比。
刘贺方镜如有铭文,铭文中有无这样的境界?也许镜铭中依然有孔子相关内容,这一定是一面孔子主题铜镜。
二、刘贺《衣镜铭》释读
公布的释文是十九行,包括缺失的一整行。推测应当缺失两行,合计是二十行。现在我 们就来粗读一遍,看看有些什么内容需要更细的思索才能理解透彻。
1. 新就衣镜兮佳以明
新造了一面衣镜,既漂亮,也很 明亮。点明主题,这是衣镜,是穿衣镜。
2. 质直见请兮政以方
质直是正直之意,政以方是说明 铜镜的形状为方形。此句当为双关语, 另有方正寓意。
3. 幸得降灵兮奉景光
这个“降”字不能确认,但整体意思是明确的,是说镜面光亮吧。
4. 修容侍侧兮辟非常
5. 猛兽鸷虫兮守户房
修容、侍侧,是说铜镜为身边常用之物,修容、侍侧原本是后宫嫔妃名号。猛兽鸷虫,害人之物,《淮南子》:“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 有了大镜子,这些伤人之物 就进不到房间里来了。这里一句说的是护身,一句说的是守宅,汉代时认为铜镜有这样的功能。
6. 据雨蜚雾兮匢凶殃
7. 傀伟造物兮除不详
两句都是说铜镜有除凶避邪的能量,这也是汉代时普遍存在的观念。
8. 右白虎兮左仓龙
9. 下玄鹤兮上凤凰
汉代四神之象,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常谱。这里变朱雀为凤凰,还比较好理解,但改玄武为玄鹤,却是前所未闻。龟、鹤均为长寿之象,也许因此可以互换吧。
10. 西王母兮东王公
西王母、东王公和四神同时描绘在铜镜上,这做法并不多见。从这一点看,铜镜也明显透露出道教观念的影响。
11. 福熹所归兮淳恩臧
12. 左右尚之兮日益昌
这是祈福之语,类似汉镜铭文常见。
13.[ □□□ ] 圣人兮孔子
14.[ □□ ] 之徒颜回卜商
这里提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与铜镜背板上的孔子与弟子 漆画与漆文相呼应。
15. 临观其意兮不亦康
面对铜镜,揣摸孔子的道理,不也是一件开心的事么?
16.[ 心 ] 气和平兮顺阴阳
17.[ 千秋万 ] 岁兮乐未央
这两句也都是汉镜铭文常用语,心气平和,快乐到永远。
18.[ 亲安众子兮 ] 皆蒙庆
“亲安众子”为本人妄补,不会很准确,大意应当如此。此语及后面缺失的两句,猜测是为后代祈福的,也是汉镜铭文常有的意境。
刘贺这衣镜照衣照面,也有照心的用途。还能求福祛邪,看门守宅。与其它汉镜明显不同的是,这是一面孔子主题镜,除了常用照面,刘贺还用它修身养性,他显然是在用孔子语检视自己,约束自己。
三、《衣镜铭》“玄鹤”与四神体系
古代四方四神,我们知道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一套四神体系可以追溯 到汉代或汉以前,但这却不是最早的也不是唯一的四神体系。四神存在不同时代的版本,甚 至在同一个时代也出现过不同版本。四神系统的版本变化,一般只是体现在北方神上,以北 方神为基准,可以区分出若干版本,有鹿版、鱼版、蛇版和龟版,也有玄武版。玄武出现后, 四神体系基本定型,不过也有短暂的改变,如一度用玄鹤取代玄武,构成玄鹤版体系。玄鹤 版体系存在于西汉后期,虽然不见于文献记述,但考古中却发现了一些证迹。
我们提及四神,不必多想,一般知道指龙、虎、鸟和龟四神,加入五行色彩,便成为苍龙、 白虎、朱雀和玄武。这被看作是四神的定式,或者说是主流体系。四神中的朱雀应当是神鸟,无须与任何生物的鸟去对应,朱雀在汉代也有直接称为凤凰的时候。
刘贺衣镜铭也提到了四神,为“右白虎兮左苍龙,下玄鹤兮上凤凰。”将通常说的朱雀, 直接写成了凤凰。更让人惊奇的是,玄武变成了玄鹤,这个变化过去我们并不了解。引人注意的是,衣镜边框漆绘着四神,有青龙、白虎和朱雀。另一图模糊不清,按理应当是玄武, 当然这个不明确的画面,也许与四神无关。因为那缺失的玄鹤,其实就绘在衣镜铭下面,这 与“下玄鹤兮上凤凰”的漆文正相吻合。
这样,我们就又获得了一个四神新版本,这就是玄鹤版。这个发现来得比较突然,不明白它是海昏侯刘贺个人的改变,还是那个时代就认同这样的改变,更不明白为何会有这样的 改变。普遍认同的玄武就这样换成了玄鹤,它的意义何在呢?
玄鹤,一般理解为黑鹤,玄鹤在西汉之前的文献中就出现了。《韩非子·十过》说 :师旷 鼓琴时,“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
当然文献中玄鹤出现并不多,我们很难知晓它如何成为了四神中的一神。可以推想在汉 晋时代,玄鹤已具神仙之气,如晋崔豹《古今注·鸟兽》说 :“鹤千岁则变苍,又二千岁变黑, 所谓玄鹤也。”古谓之仙禽,亦名露禽,或又谓之阴羽。阴羽与阳羽相对,阳羽就是阳鸟, 阴羽是阴鸟,一阳一阴。凤为阳,鹤为阴,在四神中是相配的角色。
又见干宝在《搜神记》中记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做“玄鹤衔珠”。“哙参,养母至孝。曾 有玄鹤,为弋人所射,穷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愈而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说的是因果报应,玄鹤有情。
当然也见到龟鹤相提并论的例证,都 是比喻长寿。如晋葛洪《抱朴子·对俗》说:“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又 《文选·郭璞〈游仙诗〉》说 :“借问蜉蝣辈, 宁知龟鹤年 ?”李善注曰:“《养生要论》曰:龟鹤寿有千百之数,性寿之物也。”
汉晋人对长寿的期待,都是用龟鹤来 比附的。出土汉代瓦当上,就见到一些仙 鹤延年的图文,古人对长寿的追求,从此 与鹤相关联。
龟鹤均为长寿之物,古人视为神灵, 所以在四神系统中,才会出现以玄鹤取代 玄武的事。这样的取代,还有其它例证存 在。在汉四神铜镜中,见有龙、虎配二凤 的图像,这二凤即是朱雀与玄鹤。在汉代陶器中的一些彩绘陶上,也见到类似例证。在洛阳 北郊一座西汉砖石墓中发掘出土“四神彩绘陶壶”,四神中就没有见到玄武。陶壶圆腹墨绘“四 神”,一面为头向一致的朱雀和青龙,另一面是相向的白虎和“朱雀”。龙、虎和两朱雀合组 的四神,其实这两朱雀一为朱雀,另一当为玄鹤,都绘作凤形。
这类西汉后期的四神壶,在洛阳还有一些发现,国家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此壶一直被 称作四神壶,虽然没有解释它为何与以往所见并不相同。大约是存有怀疑,由于画面上不见 玄武,觉得称四神并不恰当,所以现在就改称为“彩绘青龙白虎朱雀纹陶壶”了。
其实类似的西汉四神壶,在故宫也收藏有一件,称为“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通体彩绘, 腹部“为凸雕龙、虎、凤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这件壶上的画面也是龙虎+两凤,一龙一虎和朱雀、玄鹤,仍然是一件四神壶。
新疆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织锦,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 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其中的孔雀,绘有凤冠,是凤鸟。辟邪如视为飞龙,那这 些神兽神鸟,就是四神,而且是含有玄鹤的四神。
汉代人有追求仙道的饱满热情,长寿成仙是终极梦想,将长寿理念融入四神,让玄鹤进 入四神组合,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看来,刘贺衣镜铭上出现的玄鹤,一定不是他个人意志 的体现,那一时代,玄鹤是有一定认可度的四神之一神。
四、废帝刘贺神交孔子
废帝刘贺衣镜架上有孔子及弟子的画像,更有细写孔子与弟子生平的文字。
虽然文字并不十分完整清晰,开始披露的也只是片断,依然引起广泛关注,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可辨认的文字有五十多字,分为五纵列,释读如下 :
……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孔子□见……
……也。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
……也,自□□多来学焉。孔子弟子颜回、子赣(贡)……
贡)…………六年,孔子六十三,当此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
……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如线)……
在这些有限的文字里,很多人关注的是孔子的出生年龄,以为与以往所知的文献记述不符,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这固然是需要考证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想想,这个问题也许没有那么重要,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海昏侯为何对孔子这么感兴趣,他的兴趣点又在哪里。
当时正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后不久,儒家思想对刘贺产生了明显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事。而且据《汉纪·孝昭皇帝纪》说:“河南王式字翁思,为贺师……为世儒宗。”刘贺继昌邑王位后,有大儒为师,他对孔子及儒教,应当了然于心。可是从漆文看来,刘贺所关注的并不是孔子那些光鲜的道理,而是他生平的境遇。从漆书文字提到的孔子 30 岁与 63岁看,这可是圣人两大人生节点,我们就来看看孔子在节点上的行为吧。
漆文写的是鲁昭公六年,孔子已经 30 岁。他这时做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他弃官从教,开始教书课徒。根据《史记》所记,孔子在民间创立私学开始于 30 岁,是在他赴周都游学前后,他的第一批学生中如鲁国的贵族弟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就是在这时候拜他为师的。30 岁的孔子从曲阜赶到了洛阳,拜访了老子,行拜师礼。孔子向老子学周礼,还曾共同主持过一个人的丧礼。
孔子要离开老子之时,老子送了孔子几句话,语见《史记·孔子世家》:“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说一个人聪明能明察秋毫,这优点往往能够让你丧命。因为明察秋毫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缺点,喜欢议论,容易得罪人,遭人报复。一个人知识广博善辩也很好,但这样也容易受到伤害。做儿子的在父亲面前不要自作主张,做臣子的在国君面前也别锋芒毕露。
看问题太深刻,说话太尖锐,伤害了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也许漆文中有老子这句话,也许这句话使刘贺感触很深。为人的道理,与为帝的道理,是不是相通的呢,刘贺是不会偶尔想到自己在这方面捅了什么娄子呢?
漆文又写“……公六年”,孔子 63 岁。应当是鲁哀公六年,如是,所述孔子年龄与已知文献应当是吻合的。
孔子 63 岁,老之将至。他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时孔子已是领着弟子周游列国的第九个年头,旅途艰辛,没有收获,反还险些丧命,但孔子仍然乐观坚持自己的追求。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切都是浮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 63 岁这年,吴国侵伐陈国,孔子离陈往蔡,途中“绝粮”,几遇隐士。遇见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他将孔子比作“衰德”之凤,还告诫孔子说:“今之从政者殆而 !”说现在从政的人,真的是好危险呢。路上又遇到耕地的长沮与桀溺,使子路问津无果,还反说了一些讥讽的话。孔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的话,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这“鸟兽不可同群”究竟是什么意思?有的认为说的是那几位隐士,以为孔子是不愿与他们为伍。可孔子曾多次想去隐居,甚至想隐在遥远的“九夷”。他的原则是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儒家主张入世,也不回避隐退,这也是孔子的一贯思想。“鸟兽不可与同群”究竟是何意,刘贺一定有他的理解,孤傲与轻慢,也许都是有的。被废黜的他,一定有着满腹冤屈。
30 岁、63 岁,这两个年龄节点对孔子而言,是思考人生的关口。先是年少壮怀,后是老成深虑,各不相同。刘贺可能会觉得,孔子的话像是对他说的,所以,就有了这衣镜,海昏侯想从孔子处获得慰藉。
2016 年,发掘者公布了进一步整理的孔子衣镜漆书文本,有下文 :
孔子生鲁昌平乡棸邑,其先□(宋)□(人)也,曰房叔。房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畴于尼丘。鲁襄公廿二年孔子生,生而首上汙顶,□(故)名丘云,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孔子为皃僖戏,常设陈俎豆设□(容)礼,人皆□(伟)之。孔子年十七,诸侯□(皆)称其贤也。
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异之。
孔子行礼乐仁义,□久天下闻其圣,自远方多来学焉。
孔子弟子颜回、子赣(贡)之徒弟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孔子游诸侯)毋所遇,困于□□(陈蔡)之间。
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当此之时,周室 [ 威 ](微),王道坏,礼乐废,盛德衰,上毋天子,下毋方伯,臣诧君子□必四面起矣。强者为右,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如缕耳。
孔子退监于史记,说上世之成败,古今之□□(通义),始于隐公,止于哀公,纪十二公事是非。二百卌年之中,□□(弑君)卅一,亡国十二,刺几得失为天下仪表。子曰 :吾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行事深切著名也,故作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经济,□□□(决嫌疑),□□()恶,举贤才,废不肖,赏有功,诛桀暴,长善苴恶以备王道。论必称师,不敢专己。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约其文辞诗书礼乐雅颂之音,自此可得而述也,以成六艺。
孔子年七十三,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至圣矣。
这些内容文字增加不少,其实要点只有两个 :一是说孔子修订《春秋》,用意在“说上世之成败,古今之要义”;二是孔子的卒年,他七十三岁逝世。关于孔子的卒年,我们这里也不拟讨论。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亦经亦史的《春秋》,不论古今学者的认识存在多么大的差距,它的重要性都是不可低估的。需要关注的是,刘贺衣镜文字转述孔子生平,本来是有多种选择的,在有限的文字里特别提及《春秋》而忽略《诗经》,这应当是衣镜主人的特意安排。它的意义就如同后人所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刘贺应当在被废后有过这样的思考,他也在盼望一种东山再起的时机。每天照着历史之镜,照着自省之镜,刘贺的衣镜,用处就在这里。
这一节漆书的最后几句,显然取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原文是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录下司马迁的赞语,刘贺的心里也许踏实了一点点,这我们也不必去猜测了。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论者大谈刘贺没有可能得见《史记》者,可以休矣。司马迁的赞语,出现在刘贺的衣镜上,明明白白。由此得见,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刘贺也是认同的。
末了,我们还得注意衣镜背上说孔子“故名丘云,字仲尼,姓孔,子氏”这个说法,问题出在“名丘云”。这与《孔子世家》中说“故因名曰丘云”相吻合,但究竟是名“丘”,还是名“丘云”呢?虽然后来都称为孔丘,不过由《孔子世家》的语意看,是可以称为“丘云”的,那个云字未必是个语助词,这个疑点存以待考。
五、圣贤作则
海昏侯衣镜的背板上,不仅写有孔子与若干弟子的生平及言论,而且还绘有他们的形象,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孔子画像。
镜背画面内容丰富,虽然并不是很清晰,但还是能分辨出具体形象轮廓来。发掘者对画面的描述,让我们获得了更明确的印象。从残存的文字和图像判断为孔子弟子图像和传记,除了孔子和颜回,还有子赣与子路,有堂骀子羽和子夏,还有子张与曾子。
衣镜的镜框为长方形,四周用厚方木做框架,加背板,出土时破裂成多块。衣镜所衬背板,四周用黄色粗线绘出方框,再用两条黄色粗线将方框分割为大小相若的上中下三部分。三个部分中的画面与文字布局大体一致,在中间彩绘两人像相向而立,人像头后上方标示人物姓名,两侧用黑漆书写相关的生平和言论。
三栏中居上一栏的人像是孔子和颜回,孔子在左,颜回在右。孔子画像与其他人略有不同,其他人都是线描身体轮廓,而孔子画像是满绘,身上服饰用粉彩。孔子头戴小冠,由于水渍,面目不很清晰,但可以看到有长须,身材消瘦。孔子面向颜回拱手而立,背微前倾。孔子身穿深衣长袍,腰有束带,穿翘头履。颜回像位于孔子像右侧,头戴小冠,面目清秀无须,深衣长袍,面向孔子。双手合抱,向孔子躬身行礼。
居中一栏所绘为子贡和子路像,子贡在左,子路在右。子贡头戴小冠,脸有短须,宽袖深衣长袍,侧身向右而立,面向子路,右手似握笔抬在胸前。子路衣糯,腰间束带,双脚跨立,小腿外露,穿圆头鞋。两臂外张,两袖飘动,双手向下,正作一种力度展示之姿。
最下一栏所绘为堂骀子羽和子夏,子夏在右,子羽在左。子夏戴小冠,穿长袍,双手展开竹简,正低头读简。子羽头向右侧,与子夏同看竹简。
另外在书写衣镜铭的镜掩背面,也绘有两位孔门弟子,他们是子张和曾子,也书有生平文字,但画面保存不佳。
镜背画面三栏共绘六人,孔子与他的五位弟子,镜掩绘弟子二人,是七位非常得意的弟子。
后世有孔门十哲和十二哲之说,指的是孔子最得意的诸弟子,被刘贺选出的五位就包括在十二哲之列,即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和子夏,另有子羽和曾子,他们的画像与孔子的画像一起,都出现在刘贺的衣镜上。
衣镜上不仅有画像,对孔子和弟子们的生平与言论还有文字表述。文字极简,一般是一人选定一个主题,主题相当鲜明。刘贺的选择,显然有深刻的思考,这一面镜子,不仅照人,还要照心,他要以圣贤作则,检视自己的言行。
前面说到了孔子的年龄节点,刘贺是由孔子的际遇思考多变的人生。后面要说到的这些弟子,他们的言行对刘贺也有诸多启示。如颜回,家贫不忧,好学不倦,“不迁怒,不贰过”。颜回与孔子心心相通的人生哲学“用行舍藏”,一定让刘贺的心情逐渐有所平复。
又如子路,好勇力,性伉直,讲信义,重然诺,由先是凌暴孔子,后来追随孔子左右,无人再敢欺慢孔子,屡次救孔子于危难。子路刑死前的豪言是 :“君子死而冠不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刘贺将“君子好勇无义则乱”的孔子教诲子路的话写在衣镜上,可以想见他不仅在整理心绪,还要以义修身,完善自我。
子我以言语著称,是少见敢于冲撞孔子的弟子。孔子说居丧要以三年为期,子我却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这样的振振有词,有时让孔子也难以辩解。当然子我对孔子内心是无比敬佩的,他说过“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这样的话,孔子的崇高在他眼里无以复加。
子贡天生异相,仪表不凡,三岁即能知人之善恶。子贡利口巧辞,长于外交,有人赞“子贡贤于仲尼”,子贡视孔子如日月,他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要赶上老师,如同想登天却找不到梯子。他为孔子守墓六年,对老师至恭至敬。天天可以看到这些赞美孔子的话,至圣孔子在刘贺心中,大概也是这样高大的吧。
子夏入仕途问政,孔子对他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治学谨严,他课徒的成绩颇丰,门下有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吴起、禽滑厘、商鞅,还有荀子、李斯、韩非等隔代再传弟子。
子羽其人长相丑陋,子游推荐他,却不受孔子待见。后子羽游学吴楚,追随者三百多人,影响很大,才德名扬诸侯。这让孔子非常感慨,说自己以谈吐判断错看了子我,凭长相判断又错看了子羽,“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不以貌以言取人,也真是不易做到的。
子张才貌兼优,因文过饰非,孔子有过批评。孔子困于陈、蔡,子张问如何才能畅行无阻。孔子说,言语忠信,行为笃敬,蛮貊之国也能畅行,子张恭敬地把孔子的这些话记在了衣带上。子张“尊贤容众”,不计较恩怨,存宽容之心,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曾子在孔门弟子中地位原本不高,到明代时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回。曾子师孔子,孔子孙孔伋师曾子,再传孟子,曾子上承孔子,下启思孟,承上启下,终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同称为五大圣人。曾子沉静稳重,谨慎谦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吾日三省吾身”是他留下的宝贵遗产。刘贺推崇曾子,猜想他的衣镜上选写了这样的话,可惜看不真切了。
刘贺衣镜漆文记“孔子弟子颜回子赣之徒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史记》说孔子“弟子盖三千”。弟子有三千之多,当然也是一个约数,东周时代养士,常常有“食客三千”之说。孔门弟子又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或“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这当然是比较出色的那一拨。刘贺衣镜上出现的七哲与孔子群像,人物个性色彩都很鲜明,与后世十哲也是一个很好的比照。
发掘者描述说,“衣镜上的孔子,儒雅、内敛、谦恭,以布衣形象示人,……孔子弟子形象极具个性,传记上的他们各有成就但都崇拜孔子。孔子及其弟子形象刻画真实而生动。人物的呈现以肖像画的形式表现,线条简练,人物写实,……其载体也较为特殊,为衣镜的镜框,为刘贺生前实用器,刘贺几乎天天都要面对这些圣贤”。
圣人与弟子出现在衣镜上的作用,以衣镜铭的说法是 :“临观其意兮不亦康,心气和平兮顺阴阳。” 发掘者推断,“刘贺在废除帝位之后,通过阅读儒家典籍,时常瞻仰衣镜上的孔子像,学习其偶像孔子在逆境中的修为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这个说法很是中肯,刘贺是要以圣贤作则,以圣贤为镜,如果是先前言行不端,或者想象着从此洗心革面也未可知。
六、与孔子弟子有关的铭文
(一)用行舍藏
前文言及刘贺对于孔子的态度,说他与孔子惺惺相惜,说他可能将孔子的话当座右铭。后来又由新发表的图片上看到写在屏风上的另一些文字,它是独立出现的,也当是出自孔子。这些文字分作三列,据图片只能读出以下这几个字 :
……颜回为淳……
……舍之则藏,唯我与……
……门人日益亲……
这三列漆文应当是三段话,而且均出自孔子语,而且均与弟子颜回有关(图 8)。
图8 颜回像头部
第一句话中明确出现颜回,但尚未查到出处,或者是孔子已失传的言论,应当是点赞颜回的话。
第二句“舍之则藏……”,当出自《论语》中《述而》句,原文是 :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第三句“门人日益亲……”,当出自《孔子家语》,原文是 :
颜回,鲁人,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
类似文字亦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意两个文本中文字的一个关键区别,《孔子家语》写的是“门人日益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写的是“门人益亲”,仅这一个“日”字的差别,我们就可以判断屏风漆文是出自《孔子家语》,虽然这书后来散佚了。
值得提到的是,这样并列的漆文孔子三语,不至于分别有不同的来源,是《家语》还是《论语》?前者已佚,传至当今的后者也未必是原来的全本,倾向于都是《论语》中的文字,等待识者考论。
以下是发掘者后来整理的颜回相关的漆文 :
孔子弟子曰颜□(回),字子渊,少孔子卅岁。
颜回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也,请事此语也。”
颜 回 喟 然 叹 曰 :“ 仰 之 弥 高, 钻 之 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也,无由也已。”
孔子曰 :“颜回为淳仁□直。”
子谓颜回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孔子曰 :“自我得回也,门人日益亲。”
这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漆文,这是孔子的格言,看来刘贺是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了。最主要的用意,也许还是为着用圣人的说教慰藉自己。
(二)谨言慎行,宽容自省
镜背板书写与子张有关的文字,应是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和《论语·子张第十九》,与今本略有出入(图 9)。
图9 衣镜背板上的子张言论文字
镜铭文字如下 :
孔子弟子曰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卌)八岁。子张问干禄,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 :“子夏曰何?”对曰 :“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距之。”子张曰 :“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为人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距我,若之何其距人也?”
《论语》今本文字如下,可两相比照 :
子张问干禄,孔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第二》)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 :“子夏云何?”对曰 :“子夏曰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 :“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衣镜上将两节文字连续书写,前面介绍子张姓氏籍贯年龄的文字,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张的籍贯,文献记述也有不同,是鲁是陈,未为定论。这里写的是陈人,也许是取《史记》之言。
子张问干禄,子夏门人问交际,问与答都是讲的为人处事的道理。第一节讲的是多闻谨言慎行,第二节强调自省宽容,这些做好了,各方面的关系就处理好了。
子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禹行而舜趋”,这是《荀子》中批评子张的话,说是一种“贱儒”品格。更有研究者引伸为是“犯而不校”的体现,就是当受到别人攻击与欺侮时,也不加计较。刘贺写出孔子与子张的语录,其用意应当是反省自己的失误,他丧失帝位,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言行不谨慎的结果。
(三)“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端木赐,子赣,又称子贡。衣镜上有关他的文字如下:
孔子弟子曰端木赐,卫人也,字子赣。少孔子卅一岁。
子赣为人,结□□(驷鬻)财,□□□□。既已受业,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陈子禽问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陛升也。夫子之得国家者,可胃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右子赣。
子贡生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文字是 :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 :“汝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陈子禽问子贡曰 :“仲尼焉学?”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在《论语·子张》中,有这样的文字 :
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这位陈子禽,是孔子的弟子陈亢,他拍马子贡,说你比孔子还贤能。子贡一听,知道子禽是并不理解孔子的道德学问,便开导他说 :君子说话,听一言就能使人觉得他有智慧,相反也会听一言使人觉得他没有智慧,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不能妄议。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这是赞扬孔子的道德学问像天那样高不可及,我们是找不到阶梯升上这重天的。子贡还引论了“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这几句古时赞颂圣人的成语,称赞孔子德行之广大。这样的人“其生也荣之,其死也哀”,民众就会爱戴他。孔子的高度,“如之何其可及也?”无人能赶得上他。刘贺将这些赞美孔子的话写在衣镜上,也表明了他对孔子怀有的特别敬意。
(四)以言取人和以貌取人
刘贺衣镜上见到澹台灭明相关文字,似乎是个意外。有关漆文如下 :
孔子弟子曰堂骀(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曰 :“然,乌得扬□”。□(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 :“甚乎哉!”
丘之言取人也。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以为可教,既已受业,修于学□,□□其穑,不可滁也。宰予问五帝之德,□□□□□□(子曰 :“予,非其人也。”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为)乱死,(夷其三族。孔子闻之曰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右堂骀子羽。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关澹台灭明的记述如下 :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堂骀灭明即澹台灭明,名灭明,字子羽,少孔子 39 岁。追随孔子,孔子却因他长相丑陋,判断他没多大才能。是子游向孔子举荐了澹台灭明,说他做事从不走捷径投机取巧,为人光明。澹台灭明南游学吴楚,弟子有三百多人,才德传扬诸侯国。这样的成就让孔子发出了“以貌取人,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孔子闻之,曰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堂骀灭明即澹台灭明,名灭明,字子羽,少孔子 39 岁。追随孔子,孔子却因他长相丑陋,判断他没多大才能。是子游向孔子举荐了澹台灭明,说他做事从不走捷径投机取巧,为人光明。澹台灭明南游学吴楚,弟子有三百多人,才德传扬诸侯国。这样的成就让孔子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也是少有的自责。
刘贺在衣镜上列入这二位孔门弟子,要表述的意思应当是不可以言取人和不可以貌取人,这也是孔子用自我检讨的方式发出的告诫。
(五)言而有信
刘贺衣镜上书写的有关子夏的漆文,是所有文字中保存最好的,发掘者一字未落地录出全文 :
孔子弟子曰卜商,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廿十四岁。
子夏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胃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孔子曰 :“起予商也,商始可与言诗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其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胃之学矣。”
子夏曰 :“博学而孰记,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殁,而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右子夏。
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读到有所区别的文字 :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孔子曰 :“商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下面文字见于《论语·学而》: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亦为“孔门十哲”之一,他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这里引述子夏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绘事后素”,他得出“礼后乎”,指仁义生礼乐,得到孔子的称赞,认为与子夏可以谈论《诗经》了。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可以读到他的许多名言,如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又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衣镜上引录的子夏言论,主要是对礼乐的理解,特别对事父母、事君和交友的所持的德行的理解,表明刘贺之于修身的思考。
(六)“君子好勇无义则乱”
孔子的弟子中,子路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位。先来看漆文内容 :
孔子弟子曰中(仲)由,卞人,字子路。□□□□□□(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教设礼艺,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既已受业,问曰 :“君子好勇乎?”孔子曰 :“君子义之为上。君子好勇无义则乱,小人□(效)则为盗。”
孔子曰 :“自吾得由也,恶言不闻于耳矣。”
右子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文字是这样的 :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 :“先之,劳之。”请益。曰 :“无倦。”
子路问 :“君子尚勇乎?”孔子曰 :“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子路刚强直爽,常用些奇异装束以示勇力,还屡屡冒犯孔子。他为人伉直鲁莽,批评孔子也不客气,但勇于改错,得到孔子器重。子路为人勇武,信守承诺,他一生追随孔子,护卫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屡次救孔子于危难。后人称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他也位列十哲。
子路为卫国蒲邑宰,遇卫国政变,他护主寡不敌众,被乱刀剁成肉酱。子路死前慷慨陈言:“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孔子闻之悲痛不已,从此再不食肉糜。
从刘贺衣镜上看到的子路画像,是一尊气势威武的铮铮之士。孔子教给他君子好勇义字当头的道理,无义之勇非乱即盗。刘贺在衣镜上表现子路,也许表达了渴求勇士的心境,当然在那样的处境中,那只不过是一个幻梦而已。
本文源于《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