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需求 把握新机遇 谋求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6-12-16

        12月10日,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时隔五年的又一次全国性文物科技盛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面对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文物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公众的新需求,会议总结成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统一思想,为文物科技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


规格高  内容实


  纵观会场,参会代表涵盖面广,既有来自有关部委的分管领导,又有各省、市、自治区文物系统的负责人;既有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和文物保护老专家代表,又有活跃在文物科技工作一线的工作者。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委领导的讲话,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虽然是隆冬季节,会场里却是暖意洋洋。“科技创新是驱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文物资源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支撑。当前,科技创新在文化建设全局和文物事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显著位置,文化与科技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讲话时对科技创新意义的阐述使大家信心更加坚定。“我们已由过去的长期‘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部分领域已由原来的‘技术受援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他对“十二五”时期文物科技工作成就的肯定更是提振人心。


  这次会议的内容也很丰富实在,既是对已有工作的一个总结,更是对“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部署和动员。来自陕西省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文物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代表作了专题发言,介绍交流本部门“十二五”期间在文物保护科技方面的工作成绩和成功经验。大会报告、小组讨论交流,一天的会议满满当当,紧张而有序。在铿锵欢快的进行曲中,“十二五”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奖获奖代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上台领奖,则将会议推到了一个高潮。


“十二五”:五年十大成就


  “‘十二五’期间,文物科技工作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报告中将这些成果归纳为十个方面:一、行业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文物保护修复共性、关键技术填补行业部分空白;四、考古技术方法体系进一步发展创新;五、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取得试验性进展;六、文物保护专有装备产业化基础初步形成;七、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八、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九、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十、科研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比如,在预防性保护方面,敦煌研究院综合运用风险管理、游客承载量研究、环境监测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为莫高窟的预防性保护和应对旅游高峰期超大客流压力提供科技支撑;应用于遗址博物馆的气幕阻隔-辐射调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得到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高度评价。


  在出土文物现场提取、出水文物凝结物去除、糟朽丝织品的揭展与加固、壁画脱盐、石窟寺水源综合探查等技术研发方面,在建筑彩绘、糯米灰浆、木结构建筑保护传统工艺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技术水平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天空地一体化遥感考古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国内外首个遥感考古波谱数据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绝非虚言,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的研究范式。


  973重大项目《脆弱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基础》的实施,在原位科学认知、无损分析检测、文物病害机理、保护效果评价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构建“制造商+用户”“产品+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共推进16个系列、40项文物保护专有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工信部总投入1.75亿元,有效带动企业配套投入20余亿元,已建成或改造生产线16条,开发新产品91种、芯片9种、传感器36种,转化科技成果65项,一批自主研发的文物保护装备在文博单位得到了示范应用。


“十三五”:孕育新突破


  会上,“科技保护”“保护科技”“文物科技”三个关键词颇受关注。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但它反映了理念上的创新。“十一五”以前,我们称之为“科技保护”,主要是利用科技手段、科技成果来实施文物保护;“十一五”期间,提出“保护科技”,强调的是不仅文物保护要利用科技,同时也是发展科技;今天提出的“文物科技”,则是表明科技要贯穿于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科技保护”到“保护科技”,再到“文物科技”,这里变化的不仅仅是称呼,反映了我们在不断地适应着中央对文物工作的新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在不断探索科技与文物工作融合发展的新理念。


  刘玉珠客观分析了文物科技面临的形势。他指出,“十三五”期间,文物博物馆事业面临着稳步发展与保质增效的双重任务,面临着文物永续保存和文物合理利用的双重使命,面临着“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的双重要求。要准确把握好“十三五”时期的四个阶段性特征:文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定位、新时期文物保护利用的新需求、文物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文物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要基本建成我国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国产主要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着重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强化基础研究,补强发展短板;二是优中选优,重点支持前景广阔的技术创新深化提升;三是面向国家和战略需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四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实用价值。国家文物局将有侧重地选择一批需求量大、预期效益高且研究基础扎实的领域,予以重点支持、推动重点突破。


  另外,首个跨部门的科技创新规划《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也在会上发布。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行动指南。


找短板  提建议


  在分组讨论中,各地各部门的代表畅谈体会,纷纷建言献策。一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国的行业从业人员不足15万人,有职称的约有4万人,有高级职称的仅有2000多人,存在行业科技小队伍与大需求的矛盾。虽然国家文物局一直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走出去、请进来”,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区域创新联盟、分领域建立了30个行业重点科研基地和3个专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加强对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但是不同体制的人员加入进来后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培养出业内自己的高级人才而不只是“授人以鱼”?二是地区间科研力量的不均衡。如西安、敦煌、荆州等地,文物科技已成为当地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在社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有些地区则相当薄弱。有为才有位。对于相对薄弱的地区,进入新的时期不能自怨自艾,在寻求帮助的同时,须去掉等、靠、要的思想,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本地区科技、经济等部门的合作,将文物科技需求纳入地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壮大力量。此外,如何把文物科技成果展示给大众、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交流等也是与会代表关心的内容。


把握好三个关系谋发展


  实现未来5年文物科技工作目标,既需要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也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强调,推动文物科技创新与进步中需要把握和处理好的三个重要关系。一是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要在继续保持科技成果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实效。二是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要面向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各项需要,全力以赴完成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同时也要在发展过程中避免急于求成,要对创新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开放合作与自我建设的关系。开放合作是文物领域借力的重要途径。要在坚持开放合作的同时,注重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让行业自身的人才队伍日益强大起来。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文物科技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将进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重要跃升期。未来5至10年,文物科技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科技创新是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已成为推动我国从文物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转变的核心要素。定位已经清晰、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在“服务大局、注重创新、需求引领”的文物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领下,借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势,着力解决制约文物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信文物科技工作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