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彩、抗疫、线上……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不一般
“赋彩”更见精彩
陈米欧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赋彩是何意?赋彩就是“着色”,赋彩全面小康,也即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发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份光和热。
实现全面小康路上,文物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专家学者或许可以从文物增强文化自信、文物点亮人文城市、文物提振乡村振兴、文物助力脱贫攻坚等不同角度做一些阐述。而在我省,一个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建设,就实实在在饱含“赋彩”的期望和重任。目前,该遗址公园开放在即。可以推想,开放后的遗址公园大概率会成为省外乃至海外人游览江西的一个热门景点。它也将与滕王阁、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等景点形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旅游扶贫就业创业,带动文化旅游和产业调整,助力乡村振兴,增加百姓收入。
静态展示的是文物,动态表现要属非遗。除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不少项目近年来也和文创携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我省首次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线上直播活动,除了展示技艺,还销售成品——此次“江西非遗购物节”,我省上线店铺数量有242家,上线销售的非遗产品达700余种,充分展示了江西非遗产品的强大阵容。不奢望所有非遗产品都畅销,哪怕其中一部分产品受青睐,那背后的效用就不可小觑,它既能推动非遗传承,更能带来就业岗位。“赋彩”,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更多魅力、更多精彩。
一方面,“文物赋彩全面小康”是时代的强音,另一方面,充分展示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始终是文物及相关部门永恒的责任。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在“文物赋彩全面小康”的主题之下,还有几个重要的宣传口号,其中第一个就是“传播文物价值展现中华风采”。而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特殊年份里,许多博物馆都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展览专题都设置了线上展示。按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通知的要求,各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为了“服务不缺位、精彩不缺席”。
特殊的年份有特殊的见证。有密密麻麻姓名的请战书,有写满医疗队员们签名的防护服,有医务工作者随身携带、装备齐全的药箱……这些我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见证物,前不久已经变成博物馆的藏品。这是文博人敏锐的时代意识和责任心的具体体现。
是的,文物中珍藏着时代的记忆。同样,我省以全省博物馆联盟为桥梁与纽带,精选全省百件革命文物,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推出的“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节目,不久前也荣登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榜。让文物“活”起来,这又是一范例。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近日表示:文物领域活化利用的广阔蓝海已然开启。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发挥与时俱进的效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能力,更是历史的责任。“赋彩”,更见精彩!
国家紧急医疗队(江西)队员捐献的行李箱
“云端”绽放竞风流
本报记者 祝芸生
足不出户,“云端”看展。连日来,我省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云直播”“云观展”等线上文化产品活动,运用新技术线上线下融通,让广大网友在家就能感受文化遗产之美,领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风采。
6月13日下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推出“云逛博物馆/国瓷馆,寻找历史的足迹——匠心瓷韵”直播活动在常设展厅进行,广大网友与讲解员一起跨越千年,沿着历史脉络,探寻元明清馆藏精品,了解中国古代瓷业发展历程。其实,这并非该馆第一次直播,早在5月16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讲解员和机器人小豹就一起为广大网友带来了博物馆的首场“直播秀”。
讲解员带大家欣赏博物馆周边环境,博物馆的建筑以及“瓷业高峰是瓷都——景德镇瓷器、瓷业与城市发展史”陈列展览。机器人小豹则给大家津津有味地介绍景德镇风土人情,中国陶瓷的悠久历史和取得的不凡成就,博物馆里珍贵的藏品和它们背后动人的故事……讲解员与机器人搭档讲解的模式和精彩的展览,吸引了大量网友,直播观看量达到10w+,观看热度达到40w+。这次直播为大家提供了“解锁”景德镇的新方式。
线上观展精彩纷呈,东西南北好戏不断。为弘扬上饶优秀历史文化,方便广大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上饶市博物馆借助公众号通过云展览推出包含序厅和五个基本陈列、文创区等区域的360°全景漫游博物馆栏目,其中五个基本陈列分别为:热血丰碑、钟灵毓秀、文脉绵长、物华天宝、民俗风情,突出介绍了上饶市博物馆“百、千、万”(百:指上饶百年红色革命史;千:指以朱子理学为代表的理学文化;万:世界闻名的两万多年前的稻作与制陶文化)和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云观展”也为资源流动赋能。如今,汇聚全省各地博物馆“云观展”平台的网站、微信小程序纷纷上线,多个数字展览如“点”一样存在,每个“点”打开又是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方便了大众。各馆通过藏品“云互借”也克服了馆藏资源不均等难题,增强了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博物馆集体“网上冲浪”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参观体验。无论是线上展览,还是博物馆网络直播,都开拓了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新渠道,为大家感受历史文化提供了新平台。
流湖粽编
非遗拓宽扶贫路
本报记者 龚艳平
6月13日,在江西省博物馆新馆非遗展厅,我省举办了“江西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暨江西非遗集市线上直播活动”。直播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镜头讲述非遗扶贫故事、非遗老字号故事、非遗品牌故事,为江西传统文化代言。
此次“非遗购物节”,江西在各电商平台集中推出“非遗好物”,全省共有242家店铺上线,上线销售700余种非遗产品,涉及66个非遗项目、59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214名非遗传承人。江西上线店铺数量排在全国第8位。购物节上,江西“非遗好物”大受欢迎,其中年轻群体是重要消费群体。
市场化的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非遗的保护、传承、发扬,最佳的方式是在市场中找到活力。我省积极举办线上“非遗购物节”,通过消费端发力,帮助非遗传承人实现手艺价值,让人们看到非遗产品销售的更多可能性,也为我省探索“非遗+扶贫”打开了一个新视角。
在“非遗+扶贫”实践中,我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从业者,他们通过自身的技艺,带动一大批贫困户脱贫增收,成为扶贫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是一个以茶叶闻名的乡村。对于家家户户种茶的园村来说,茶叶种植时间虽长,但销售困难、品牌附加值不高,曾长期困扰着村民。犹江绿月第三代制茶人陈开敏,成立了上犹绿茶非遗制作工坊,通过茶叶产业的升级,村民的每亩茶树效益从1000元提高至3000元以上,把一片绿叶变成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叶子。
和园村情况类似,之前很多非遗传承人和贫困群众往往只擅长埋头做事,缺乏市场开拓、产品宣传、品牌运作的意识和能力,手中的产品无法变现,制约了非遗扶贫的开展。所以,打开传承人的思路和眼界,提升其市场运作能力,帮助其搭建平台、拓展市场,意义重大。
线上“非遗购物节”是一时的,但搭建的“江西非遗集市”将长期存在,规模也将不断扩大。目前,纳入全国脱贫攻坚项目库,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25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0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已全部参与“非遗集市”。全省各地还将指导没有网店经营经验、有意愿开展线上销售的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开设“非遗集市”网络店铺。
与此同时,我省也在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支持各地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
为明天收藏今天
本报记者 钟秋兰
一份份留有密密麻麻姓名的请战书,一件件写满了医疗队员们签名的防护服,一只来自国外、造型少见的“鸭嘴兽”口罩,一位老父亲给即将上一线民警儿子的温情家书,一名医务工作者随身携带、装备齐全的药箱……在江西省博物馆,记者看到这些形形色色的新冠肺炎疫情见证物品时,感觉时间是可以停留的,它们从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手里汇集而来,林林总总1133件疫情见证物,仿佛还带着使用者们的余温,却已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之“书”。
“把每一个故事讲出来,把所有的正能量发挥出来。”伤痕过去,印记仍在。江西省博物馆副馆长管理是文物研究专家,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明白收集疫情有关实物证据,是为后人保留重要的历史资料。因此,江西省博物馆在2月18日就开始向全社会征集疫情见证物,这个时间,也有可能是全国博物馆对外征集疫情见证物的“第一”。
为历史留存物证,为明天记录今天。管理介绍,通过公众号、微博、公函等渠道,江西省博物馆目前收集到的1133件疫情见证物已经进入了筛选阶段,一旦遴选认定,入选者将获得江西省博物馆“2020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项藏品入藏证书,未入选物品将原物退还。
每一个物品展现一个故事。请战书、倡议书、捐赠凭证、工作日志、小区进出证、登记表、测温仪、宣传横幅、摄影摄像作品、书法绘画作品等等,甚至包含很多海外邮寄来的相关物品……无论是实物还是光影、声音,都承载了这段非凡历史时段普通人的悲与喜。
“我们欢迎更多疫情见证物的呈现。虽然现在疫情见证物征集进入收尾阶段,但是我们仍然欢迎普通人的相关记忆——如与快递小哥相关的、铁路运输相关的、慈善捐助相关的等等。”管理办公室里的储藏柜里有很多征集来的待遴选疫情见证物,但她还觉得远远不够,可以把范围延伸一点再延伸一点,历史是宏大的,但是在大事件的宏大叙事中,不能忘记和遗漏每一个亲历者,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与记忆的收藏所,应从“高冷”走向切身感受,在这场战“疫”中留下使命和印记。
见人见物见精神
本报记者 刘 斐
以鲜活的文物回溯历史,以动人的故事感召精神。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省博物馆牵头成立了全省博物馆联盟,以全省博物馆联盟为桥梁与纽带,精选全省百件革命文物,深挖价值内涵,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辅以音频、环拍、3D文物体验等创新形式,推出“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节目。节目一经推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大家纷纷转发,从而形成了更广泛的传播,革命文物的魅力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再次绽放。
2019年6月8日,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更新推送《一罐食盐见证鱼水情谊》一文。文章从革命文物一罐食盐出发,以图文和音频的方式,深情讲述上世纪20年代末,在食盐匮乏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患难与共的故事。
“村民李尚发担心这罐珍贵的食盐落入敌手,便将它密封好,埋在茨坪屋后的菜园,并做好标记。之后,李尚发带着家人躲进了深山,一边坚持战斗,一边等待红军归来。”细细品读文章后,网友“陈皮合欢”留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沉淀的历史文物里也有它的故事,这点点滴滴,是不能忘记的初心,需要珍惜的美好。”
目前,省文旅厅及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和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推送36篇“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线上故事导读,同时还推送30余条视频节目,立体、延伸、多角度阐释红色文化。
“互联网+革命文物”,为革命传统教育注入新时代内涵,让红色文化宣传更为立体,真正做到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传播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有网友评价,一百件文物就是一百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实物和历史相印证,可谓见人见物见精神!
2019年12月14日,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上,我省“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宣传推广项目脱颖而出,喜获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省博物馆馆长叶蓉表示,“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节目开创了多角度立体化多平台线上传播红色文化的模式,是创新革命文物传播的新尝试新探索。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高位推动下,我们将继续以全省博物馆联盟为基础,文旅融合,纵横联动,发挥全省红色资源优势,共同讲好江西红色故事。后续还将不断深入拓展内容,讲好100个红色故事,拍摄100集故事视频,并将推出相应主题展览和配套红色故事读本,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图片由龚艳平、钟秋兰及上饶市博物馆提供)
(来源:江西日报)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