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博人|苟保平:保护西北联大遗址 守住城固记忆
发布时间:2020-06-09

  你可能知道“实事求是”是天津大学校训,你可能知道“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校训,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公诚勤朴”是西北联大的校训。
  西北联大全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陕西省城固县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9月,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研究院和天津的北洋工学院等西迁西安的高校组成。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撤销,分别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等院校。从合建到拆分,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短暂的11个月,却为中国腹地保存了教育的火种。大多数师生在烽火岁月和建设时期扎根西北,成为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
  西北联大在城固县不到一年的短暂时间,却让经历风雨的近代中国教育深刻扎入这片汉中的土地,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苟保平多年不能释怀。对此,年近花甲的他深情而感慨地说:“保护西北联大的遗址、遗存,像流淌在我身体里的血液一样,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我无法割舍。”


苟保平(中)在老乡家中调查文物流传经过


西北联大文物遗迹散落城固县

  苟保平1961年出生在陕西城固县,曾为城固县博物馆馆长,现已退居二线。说起与西北联大的渊源,他调侃道:“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已经和西北联大结缘了。”
  苟保平回忆起父亲以前跟他说过:“我们家和西北联大的关系要从我爷爷那代开始算起。抗战时期,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马师儒老先生和我爷爷是同住一个院子的邻居。茶余饭后,两位老人闲话家常,马老先生告诉爷爷,要让孩子们多读书……记忆中爷爷在西北医学院的食堂里做事,文化程度不算高,小时候他经常对我念叨的一句话就是‘要好好念书!’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父亲成为解放后城固师范的第一届学生,我自己也在1979年进入城固师范学习,毕业后又当过老师教书育人,也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多读书。”
  随着西北联大资料的不断丰富、校史研究的深入完善和留存至今三处遗址的持续保护,尽管西北联大在城固县办学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天,却在苟保平的脑海中魂牵梦绕几十载。他决心深入挖掘西北联大的前世今生,细心守护好并为中国百年高等教育留下这难以磨灭的光辉一页。
  1981年,苟保平从城固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当地学校任教,1987年被选调到文化馆管理文物库房。工作的变化,让他有机会与城固县文物的遗址遗存有了更多亲密的接触。多次田野调查后,他发现西北联大的文物遗迹散落在城固县,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遗迹破败荒落,没有得到完善的保护。苟保平说,他当时看到这样的情景,想到自家与西北联大的渊源,心里非常着急。他深知,在抗战史上,部分高校的西迁南渡就像是中国教育界知识分子的“长征”,时间虽然短暂,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见证。苟保平下定决心:不能让西北联大的痕迹在城固渐渐地消逝,一定要保护它!


苟保平(左)培训讲解员


寻找并保护西北联大的遗存

  随后的十多年间,苟保平坚持寻找西北联大在城固县的遗存,相继发现保存还完好的西北联大法商学院遗址以及当时全国最大的工学院——古路坝旧址。世纪之交,城市规划在拓建和改造中变化迅速。为了既能让西北联大遗址保存下来,又能利用文物古迹促进城固县发展,苟保平夜以继日地搜集整理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与西北联大相关的资料;还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上下协调,最终把在规划内即将被拆除的西北联大法商学院遗址保留了下来。
  与此同时,苟保平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有关西北联大在城固活动的框架,并利用经常到古路坝检查文物安全的机会,向群众宣传保护西北联大遗址遗存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像陈旧的桌椅、板凳这些看似平常的老物件,是西北联大师生当年使用的实物,更是西北联大在城固县存在过的见证。2004年的一天,苟保平和往常一样下乡核查文物,听说西北联大工学院当年在古路坝办学时曾用过的大钟被完好地保存在一位农民家中,特别兴奋。他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得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配合,经多次考察、耐心沟通将大钟收回,并被鉴定为国家珍贵文物。大钟原件现陈列在城固县博物馆《西北联大在城固》展厅里,深沉地诉说着西北联大短暂而不可或缺的历史。大钟在西北工业大学及天津大学校内都有复制品,向历届莘莘学子昭示那段难忘的岁月。
  苟保平对西北联大各种历史遗存的寻找从没有停歇过。搜集到的有西北联大师生用过的教材、读过的书籍、生活用品以及西北联大各个学校的校徽等。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查找西北联大的相关资料,不断积累汇集成书。2012年由他编著的《西北联大在汉中》一书,在首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西北联大”的研讨会上获得好评。2017年汉中市文化旅游局将该书编入大型文化旅游丛书。
  在苟保平的不断努力下,2000年西北联大古路坝旧址被列为汉中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处西北联大旧址后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除了上述两处外,又增添了城固县文庙大成殿(即西北联大教育学院)。苟保平将保护西北联大的遗迹视为己任,没有辜负马师儒老先生曾对他爷爷说过的话,没有辜负生养自己的城固县家乡。西北联大虽只在城固不到一年,却把文化和教育的种子深播在汉中。历史不以时间长短刻出时代印痕,而是以其存在的意义令后人长久记忆。


苟保平在修复文物


挑起征集家乡文物重任

  苟保平在文化馆管理文物库房时,为了熟悉库存文物,白天仔细查验并认真系统地重新登记每类每件藏品入库,到了晚上为了文物安全,几个人还要轮流值守夜班。当时条件简陋、房间狭窄,安保设备不足,他没有失望泄气,更感觉责任重大,在巡查时更加细心地验看每一件文物。一次,苟保平检查库房的废弃品时,发现了许多相似的铜片,觉得“这会不会是一件什么古物件碎裂了,被人们忽视或误以为是废弃品呢?”他精心分拣查找,认真收集比对,几经拆分,耐心拼接,最终一面完整的战国时期铜镜呈现在眼前。苟保平既惊喜又兴奋,立即向上级汇报,他认真、执着的精神得到了全馆同仁的一致赞许。现在这面铜镜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从1990年开始,苟保平又挑起征集文物的重担。回忆起多年的文物征集工作,最让他惊喜的是一块玉琮的发现。
  苟保平经常要到田间地头查看文物遗址的安全,累了渴了就会到老乡家里讨杯水喝。有一次在老乡家歇脚时,老乡说起前几年下地干活时,捡到一块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让他给看看“是不是需要收走?”苟保平看到老乡拿出来的“石头”,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对文物识别鉴赏能力,判断这有可能是一件珍贵的玉琮。出于对国家文物征集规定的考虑,苟保平详细地和老乡讲了地下出土文物的相关规定和文物保护要求。他离开前嘱咐老乡先和家人商议后,再决定是否愿意上交。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苟保平就在城固县文化馆门口看到了这位拿着“自愿捐赠书”的老乡来捐赠玉琮。该玉琮通高27.9厘米,分为十三节,为新石器时代玉器,一般出现在良渚一带,在陕西出现实属罕见;后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陈列在城固县博物馆汉上名城展厅内。
  类似这样征集到珍贵文物的情况还有很多:山父己铜罍,因长时间被水浸泡,已遭腐蚀,器型大体完好;胥水村村民在胥水河边取沙时发现的商代铜面具;城固龙头出土的商兽面纹铜鼎、商倒人纹铜鬲、商素面厭等。苟保平根据经验判断,可以恢复且有价值的就果断征集回去。
  苟保平积极投身文博事业,参与了《中国青铜器大全》第一卷城固出土青铜器的撰稿和编排工作,在《考古与文物》和《文博》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他还参与清理10余座古墓,清理出土文物200多件;参与城固宝山遗址、西城高铁城固段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主持完成了城固县博物馆新馆的陈列布展等。近三年来,苟保平先后为县博物馆争取到文物保护经费一千多万元,促使城固县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他说:“文博是我钟爱的事业,我三十几年来所做的是:无愧自己,无愧时代,无愧于养育我的家乡——城固。” 


(来源:国家文物局;作者:张丽卉)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