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
发布时间:2020-04-10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对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拥有运河、泰山、曲阜三孔等世界文化遗产,8段河道、15个遗产点入选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沿线拥有南运河德州段、中河台儿庄段、汶上南旺分水枢纽、东平戴村坝等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代表性区域。
据了解,实施规划核心区为运河主河道流经的18个县(市、区);拓展区为沿运5个市,由北向南依次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济宁市、枣庄市。规划实施期为2020-2035年,展望到2050年。
实施规划明确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创新发展;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等三项基本原则。妥善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确保其延续性。突出保护治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合理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管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建立健全部门和区域协同推进机制,构建大运河整体联动保护大格局。深入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加大文化遗产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力度。统筹考虑大运河资源承载能力,优化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等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布局。
在功能定位上,明确为大运河文化交流互鉴先行区,大运河文化保护展示核心区,大运河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持续开展大运河(山东段)遗存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工作,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考古新发现的大运河重要遗存等内容为重点,实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打造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展示典型示范区。
实施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2020-2025年,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显著改善,现场标识、展示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成一批阐释水平高的大运河专题遗址博物馆、陈列馆或展示馆。权责明确的大运河(山东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机制和平台基本建成并运行良好。2026-2035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线有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50年,全面展现繁荣发达、诚信仁义、包容开放的“鲁风运河”风采,树立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典范。
实施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按照重点突破、融合互动、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突破核心区,统筹推动拓展区和辐射区建设,形成核心区引领、拓展区融合、辐射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在发展布局上,统筹考虑大运河文化资源、区位特征、水系特点、河道现状和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着力构筑“一条主轴、一个高地、五大片区、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框架。
在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施规划强调,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统筹推进文化遗产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实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加快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最大程度保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提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以大运河遗产区名录中的8段河道和15个遗产点为重点,加快建立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分类名录和项目库,打造世界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实施运河文化遗存和文物普查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大运河考古调查、发掘及认定,开展文物、考古、历史等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实施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加强动态调整。实施环境风貌综合整治,完善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设施,设立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标识系统。加强珍贵文物鉴定评估工作,提高文物保护等级,推动更多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完善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智能化、网络化、精准化保护体系。
科学实施抢救修复工程。开展文物抢救修复需求普查,进行定级鉴定和建档登记,分批分类开展抢救修复。坚持不改变原状、最低程度干预原则,在全面强化日常保养和维护基础上,实施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实践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理念,创新保护维修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杜绝因不当维修造成的文物破坏。坚持以历史文脉为依托,将文物梳理修缮与文脉传承延续相结合,从单体修复向成线、连片、跨区的系统性修复转变。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物修复机构的合作交流,研发创新修复技艺,更好地保存文物的原有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特色。
推动遗址遗迹组团式保护。牢固树立系统保护理念,在尊重历史、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实施重点遗址遗迹组团式保护工程,高水平建设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持续推进“活态展示工程”,建成一批具备开放条件的遗址遗迹展示区,全面提升遗址遗迹保护展示水平。启动一批考古研究重大项目,全面开展系统严格的考古挖掘,加强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勘查和抢救性考古工作,推动考古新发现成果加快转化。
同时,在推动运河文化创新发展、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保障措施等方面明确了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
(来源:国家文物局;作者:徐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