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简称“邢”,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在五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栖息繁衍,为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邢台古称邢州、顺德府,迄今为止有3500年建城史,曾是商代祖乙之都,历史上四次建国、三次定都,素有“邢国故地、襄国故都”之誉,是中国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
李恩玮,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埋头在文博一线工作几十年。是他进一步帮助我们见证了“邢地”的悠远和厚重,把当地的历史发掘推动到新的阶段。
1963年10月出生的李恩玮,是河北省清河县人,吉林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学历、文博研究馆员、二级教授、全国劳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考古发掘领队、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河北省文物鉴定专家库成员、河北省文博系统职称评定评委库成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客座教授。
2013年,李恩玮(中)察看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河北 段清河县油坊码头保护情况。
“走出来”的文化遗迹
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李恩玮负责邢台市郊区和邢台县的普查工作。当年,被时间遮蔽的文化遗存依稀隐藏在这一地区阡陌纵横、远僻散落的村庄之中。为了第一时间走遍辖区的89个行政村,他以乡为单位,事先规划好路线,完成一个乡的文物普查再走下一个乡。就这样,李恩玮每天带上一个火烧,怀揣郊区政府办公室开具的介绍信,包里放一张县域地图、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和一把小铲,骑一辆旧自行车,一走就是700多个工作日,终于踏遍全部的89个行政村,发现并记录了有价值的古建筑180多处、古遗址1000多处、古墓葬260多处、近现代史迹70多处等。人晒黑了,就连鞋都走坏了三双。
在山区踏查时,由于路途遥远,经常走到村里已近晌午,李恩玮就向村民讨杯水,边吃自己带的火烧,边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村落周围情况,把值得留心的点点滴滴详尽地记在本子上。一天下来,他衣服上、鞋上沾满了尘土和泥巴,散落的古遗存在脑子里却越来越清晰。就这样,他在负责的区域村落内,获得不少值得关注的信息。他相继发现了召马、李村的清代古戏楼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研究明清时期顺德府一带风土民情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艰辛的野外寻找,他还发现了邢台市第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柴家庄遗址,填补了空白。
李恩玮不仅白天要“走”土路查遗存,晚上也不顾疲劳,挤压原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自己整理资料,制作并建立文物档案。他把白天走过的每一处有价值的地方,都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将所负责区域的文物家底摸清捋顺,了然于胸。
2016年夏天在柏乡县赵村遗址考古一线工作。
“看出来”的文物珍品
1993年,时任业务科科长的李恩玮,接受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的指派,参与执法行动,鉴别倒卖的文物。公安部门制定方案,他乔装配合警方,验看文物真伪。这次他发现并查验的倒卖文物中,有战国时期的带钩、汉代铜镜等。
多年的文物鉴定工作,让李恩玮练就了一双锐眼,能快速准确鉴别文物的真伪并评估价值,成功协助警方破获文物倒卖案件,免于文物流失。看着手中的文物,他仿佛看到了战国时期贵族文人和武士腰系带钩的飒飒风姿和铜镜里现出的俏丽倩影,仿佛也触摸到汉代社会的生活景象。
经李恩玮协助公安机关甄别,避免流失的文物还有:隋唐到宋元时期邢窑白瓷罐、琵琶型砚台、酱秞凤纹双系扁壶等三级文物。这些文物被妥善保存在当地文物部门,充实了当地文物馆藏。
“用心守护”考古一线
20世纪90年代,在邢台市的一次城建改造施工中发现了大量支钉(宋代少数瓷窑使用的一种支烧工具),李恩玮闻讯立刻赶到施工现场。根据现场的土质、土层以及周围环境条件,他推断这里可能是古窑址的遗存。经多方协调,决定即刻实施抢救性发掘。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理和初步考证,李恩玮一直吃住在工地,白天拉起警戒线清理发掘,晚上把代步的面包车开到工地,在车内短暂休息的同时还要注意周围有没有异常。他打开车灯照明,以防偷盗者的黑手,可这样蚊虫又来侵扰,难以驱赶,只得强忍。在煎熬中李恩玮度过了夜以继日的7天,终于完成了清理发掘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出土了属于国内首现的黑釉筒瓦和板瓦,确认了古邢窑遗址,填补了又一项空白。
2002年,李恩玮主持发掘了邢台粮库遗址。时间紧项目重,为了确保如期完成发掘工作,他率领的考古团队放弃了春节休假,奋战在现场。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努力,顺利完成了遗址发掘工作,在邢台粮库遗址中发现了先商、中商、晚商及商以后的大批遗迹、遗物。李恩玮将发掘资料整理、编辑,做了大量案头工作,2009年出版了邢台市首部考古学专著《邢台粮库遗址》,后被翻译为日、韩、英等语言,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李恩玮先后主持发掘了邢钢生活区战国墓地,出土铜剑、刀、戈、矛以及陶兽形鼎、提梁卣和玉器、铁器等文物。尤其是2012年的内丘城关邢窑遗址考古发掘,将邢窑烧制瓷器的历史前推到北朝时期,并在国内首次发现隋三彩,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笔耕不辍,整理撰写考古报告。
用“执着”铸就邢台文博工作
从1984年参加工作至今,李恩玮在文物战线上已经勤勤恳恳耕耘了36年。他长期主持全市的文物考古工作,坚持亲临田野考古第一线,主持的考古发掘项目达100多项。
年过半百的李恩玮朴实地形容自己一直坚守的考古一线的工作是:手不离探铲,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说,考古就像干农活一样,虽然艰苦、疲惫、满身泥土,但是每一次发掘都充满了不可知的“神秘”,充满了期望。每一次挥动手铲,都可能带来无法预知的惊喜;每一次“面朝黄土背朝天”,都是和古人一次“心的交流”。这份情结,让考古工地成了真正能吸引他的“精神乐土”。36年来,无论职位有任何变动,无论获得多少赞誉,他对考古工作的初心和炽情没有丝毫减退。
不仅如此,李恩玮还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手把手地为青年员工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参加“河北省高层次人才帮带工作”。选定帮带对象后,他利用本单位和个人的有利条件深入开展“传、帮、带”,给帮带对象购买专业书籍,通过课堂讲解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私传授给学生,快速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在学术研究方面,李恩玮更是笔耕不辍,著作颇丰,特别是在邢窑邢瓷、战汉墓葬、铜造像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迄今为止,李恩玮已出版《邢台粮库遗址》《内丘张夺发掘报告》《邢台开元寺》《河北隆尧石刻》等社科专著14部,在《考古》《考古学报》《文物》等国家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社科论文及报告20余篇。他于1998年主持举办了“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他与人一起编辑出版的《三代文明研究》一书,已传播到美、日、韩和中国香港、台湾,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了相关学术水平的提高。
(来源:国家文物局;作者:张丽卉)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