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金风送爽。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调研,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实地调研甘肃文物保护、红色历史传承、职业教育、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并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关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意见建议后,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考察。他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他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专门在文物单位主持召开文物保护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前所未有的。8月21日,在国家文物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刚刚返京的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传达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厚望,为我们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文物报社迅速派出特别报道组,沿着总书记在甘肃考察调研文博单位的足迹,赴兰州、敦煌、嘉峪关、高台县深入采访,所到之处,感受到总书记的考察调研和重要讲话,使文物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信心高涨,一场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
弘扬莫高精神 勇于担当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敦煌莫高窟考察结束时,已经快晚上7点了,55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扶着81岁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送总书记上车,总书记看着他们说:“你们真是一代一代相传啊!”夕阳下,两代敦煌文化的守护者与总书记挥手道别,在他们之间,薪火相传的,正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在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研究院七十多年来的工作及“敦煌人”秉持“莫高精神”做出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4年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75年来,经过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奋斗,敦煌研究院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文化遗产行业科学保护、精心管理的典范。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在几代敦煌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结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2014年,时任院长樊锦诗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将“莫高精神”凝练表述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莫高窟九层楼 孟捷/摄
“敦煌研究院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一定要把老一辈人的精神传承下去”。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樊锦诗汇报了莫高窟文物保护情况,此后几天她一直在出席会议、接受采访,但谈起“莫高精神”,她依然精神矍铄。她说,“莫高精神”是在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第一、二代莫高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为敦煌文化遗产终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历程中孕育出来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打不走的莫高人”,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保护、研究莫高窟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使命,我们是实际的担当人,就一定要勇于把责任担起来”,樊锦诗说,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文物专项保护条例和保护总体规划,坚持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工作纳入法治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这是管好莫高窟的重要工具。“我们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目的是什么?就是‘开拓进取’,不断开拓、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75年来,一代代莫高人用匠心呵护遗产,初步建立了敦煌石窟综合保护体系,敦煌研究院在过去看守保护、抢险加固保护的基础上,基本建成了以文物安全、科技保护和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安全保卫、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为手段,以专项法规、保护规划、数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保护体系;用担当体现信念,基本建成了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不断完善敦煌学学术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引领敦煌石窟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文化滋养社会,全面构建了敦煌石窟文化弘扬体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要继续发扬‘莫高精神’,不断开拓进取”。赵声良说。
“总书记提出‘要把敦煌研究院建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占领国际敦煌学的制高点’。我们首先要用最新的科技来把文物保护、文物研究推动起来。”赵声良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研究院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敦煌文物的科学保护、国际敦煌学的交流与发展、敦煌艺术的对外展览等方面闯出了很多新路。通过对外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探索出了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道路。“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敦煌学学术研究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敦煌学学科体系建设,加大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国际敦煌学的高地”。
运用先进科技 提高保护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莫高窟,非常关心文物保护问题。”陪同考察的赵声良回忆说,当他向总书记介绍,莫高窟现在的洞窟外围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拨专款进行的保护工程,是在梁思成等专家的指导下做的,当时的原则是“修旧如旧”,时隔几十年,保护工程依然非常好,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们敦煌研究院做了很多工作。”
“总书记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赵声良表示,敦煌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敦煌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基础研究工作,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不断研发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装备、材料和工艺,不断完善敦煌石窟综合保护体系,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
莫高窟第85窟保护修复工作现场 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保护研究所所长、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常务副主任苏伯民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石窟安全保卫从最初单一的防护措施逐步发展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综合防范体系;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程序和规范,广泛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构建了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对影响文物本体、遗址载体、洞窟微环境、石窟大环境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实施科学监测,初步建立了基于风险理论的预防性保护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文博界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现已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规范,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完成了敦煌石窟211个洞窟的数据采集,13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43身彩塑和2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截至目前,“数字敦煌”资源网的全球访问量已超过700万人次。
2004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30项。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机构以及国内40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探索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问题,培养了一大批壁画及土遗址保护专业人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成套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连连惊叹,观看《梦幻佛宫》球幕电影,恍若置身于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之中,精美的塑像似乎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细节纤毫毕现。球幕电影达到8K影像技术级别,可投射出8800万像素点,实现对极具艺术价值的文物数字化还原和保存。
“文物数字化工作是今天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敦煌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强数字敦煌项目的持续建设,并汇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果,形成完整有序并能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遗产,为助力‘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赵声良表示。
二氧化碳动态图、人流量、相对湿度、风蚀数据……在敦煌石窟监测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20多项不同监测内容,这是敦煌莫高窟监测中心的“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投放600多个监测设备,实现实时监测。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王小伟介绍,“通过游客监测、石窟环境监测、壁画病害监测等方式,可实现对洞窟更全面和更科学的预防性保护。”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不断完善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推进省级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建设。
敦煌研究院将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科技保护平台,开展整个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大力开展文物保护、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敦煌研究院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国内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这一技术平台,大力开展石窟、土遗址病害机理研究;加强文物保护工程技术应用集成研究和文物保护技术市场供给,全面推进预防性保护技术和装备研发,在甘肃省和丝绸之路沿线省区乃至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石窟和土遗址保护中推广应用。
做好长城保护 弘扬民族精神
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考察。他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在嘉峪关城楼下,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向总书记汇报了嘉峪关长城历史文化保护情况。习近平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我们把这么多年长城保护的成果呈现给总书记看。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甘肃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斌对记者说。
嘉峪关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在嘉峪关市境内有长城墙体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主要是夯土长城,保护具有难度。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启动实施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古建筑、墙体及田野长城墙体进行保护维修,历时5年。截至目前,已对嘉峪关关城和境内43.6公里的长城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解决了长期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因素。
嘉峪关关城 刘远富/摄
2016年12月,拥有保护研究人员108人、正县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正式组建。长城的保护工作由抢救性保护逐步转向为预防性保护为主,采取遗产监测和日常保养维护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长城保护工作,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
“目前,嘉峪关运用风速仪、悬挂式测斜仪、土体压力计、裂缝计、地质雷达及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通过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等措施,对长城进行全天候‘把脉问诊’”。张斌介绍说。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现存遗迹主要是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全省长城总长度为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1738公里,长度为全国之首。2011年以来,在敦煌、山丹等17个县市区的长城重点段落实施了以安装防护围栏为主的长城本体防护工作,完成了全省范围内所有长城的保护标志、界桩竖立和记录档案编制工作;建立健全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和机构,嘉峪关、敦煌成立了专门的长城保护管理机构。先后组织启动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明长城天祝段松山新城修缮、玉门市境内汉长城(烽燧)遗址加固维修等30余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
“全省文物系统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长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长城保护研究、展示弘扬体系”。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对记者说,甘肃将以推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实施为抓手落实保护责任,以价值挖掘为核心深入挖掘阐释长城历史文化内涵,以传承长城精神为目标,不断提升长城综合利用水平。
“我们还要强化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长城保护水平”。马玉萍表示,将推动敦煌研究院围绕土质长城保护开展更多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保护标准规范制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科学保护贯穿长城保护全过程。推动长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设省级长城监测平台,结合人工巡查监测,运用无人机、高分卫星航拍、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监测APP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多级联动、覆盖全线、重点突出、动态监管的长城监测机制。
保护红色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
河西走廊不仅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灿烂文明,也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一段悲壮的革命历史。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向西路军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在接见我馆工作人员时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很光荣,这是总书记对全国从事红色基因传承者的鼓舞。”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朱德忠说,“我们要不辱使命,认真履职,做优秀的红色基因传承人和革命英烈的守护者”。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前身为高台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巍峨耸立,纪念碑后,是红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这里掩埋着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战高台而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名革命烈士。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 李瑞/摄
连日来,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每天有3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朱德忠介绍,近年来,纪念馆依托红色历史资源,持续讲好红军故事,年接待人数达80多万人次。开辟青少年教育主阵地,积极创新“馆校共建”新模式,开辟第二课堂,使红色文化纳入课堂教育、德育教育,分层次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仪式,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主题演讲、征文、红色诗歌朗诵、红色故事演说、红色书画大赛、“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暨新学年开学第一课”等活动,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青少年活动教育品牌。2018年3月,建成了集党规党纪学习、警示教育培训、廉政文化展示、现场互动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河西走廊首家、全省第三个地域特色鲜明的廉政教育基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廉政“大课堂”。
“甘肃革命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程波澜壮阔,全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3处。以庆阳南梁为核心的原陕甘苏区革命文物,红军长征在甘肃境内留下的丰富革命文物,与红西路军西征有关的革命文物是甘肃革命文物资源的重点和特色”。马玉萍表示,目前,甘肃革命文物已摸清了家底,形成了全省革命文物名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革命文物“四有”工作已全部完成,9个市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革命文物“四有”工作也已基本完成。近年来,累计投入经费7000多万元实施了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等20余项国保护单位和10余项省保单位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展示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去年接待观众达700余万人次。
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从千年敦煌的文化启迪,到巍巍雄关的豪迈气魄,再到铁血西征的不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西走廊考察途中,一再强调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全国文物系统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重大部署,统一思想、真抓实干,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8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的署名文章,文章号召,全国文物系统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
9月3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会上,刘玉珠再次强调,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为契机,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责任和任务,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从对敦煌文化研究弘扬、文物保护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到对长城、革命文物保护作出的重要指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的是在对历史的回望和思考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
(来源:国家文物局;作者:王征)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