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海昏侯墓:撕开西汉史的另一面》
发布时间:2019-07-29
海昏侯墓主椁室。
“孔子衣镜”上关于孔子生平的铭文。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一座西汉古墓的发掘,引爆了全国。随着考古发掘的逐步推进,一项项惊世纪录被披露:前所未有的巨量黄金,200万枚五铢钱,最早的孔子画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帝、王、侯全当过的人……几年过去了,今年,海昏侯墓出土简牍初步释读工作完成,那么,海昏侯墓有哪些新收获呢?
发现失传的《齐论语》 最早孔子像对外展出
海昏侯墓里出土了大量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还有堆积如山的五铢钱,为了清点这些文物,考古工作者体会到了什么叫“数钱数到手抽筋”。不过,更让考古工作者感兴趣的,还是墓中那些带有文字信息的汉代简牍。
经过几年的努力,2019年,海昏侯墓出土简牍初步释读工作完成,相关成果对外发布。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及其训传,包括《诗经》,《礼记》类、祠祝礼仪类,《论语》、《春秋》经传及《孝经》等。
其中,关于《论语》的有500余枚。研究发现,这些简牍里保存有“知道”篇和一些现在流传的《论语》里没有见过的内容,表明这应该是传说中的《齐论语》。
《论语》里面记录的是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虽然全书只有一万多字,但每一句都是儒家学派的精华。然而,儒家在秦朝曾遭遇过一场生死浩劫,当时,秦始皇以法家治国,决议焚书坑儒,包括《论语》在内的儒家书籍被焚毁。
可是,文化的力量毕竟伟大。到了西汉,国家重视儒学,号召人们寻回儒家书籍。那时候还没有印刷术,文字完全靠手抄,再加上当时的学术传承主要是靠老师口传心授给弟子,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记忆和理解,因此一部《论语》也出现了好几种版本,内容略有不同。其中,最有名气的有三种:《古论语》《鲁论语》和《齐论语》。
今天流传的《论语》,其实是东汉时以《鲁论语》为本,吸收《古论语》和《齐论语》的精华,加工整理出来的。显然,我们跟先秦时期的人们以及西汉刘贺看到的《论语》内容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东汉《论语》定本流通之后,《古论语》《齐论语》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如今在海昏侯墓发现1800多年前原汁原味的《齐论语》,可以说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大事件。
目前,对海昏竹简的保护、研究还在进行中,随着全部简牍的修复、整理工作进一步开展和在此基础上研究工作的深入,对海昏侯墓简牍的内涵还会有新的发现。
西汉时期国家推崇以儒治国,谈儒学儒成为一时风尚。齐鲁大地、孔孟之邦熏陶出来的墓主人刘贺很自然成为儒家的“铁粉”,这一点从主椁室内的“孔子衣镜”就能看出来。
“孔子衣镜”绘有孔子像并记录孔子生平及弟子的情况,孔子头戴小冠,长须,着深色长袍,穿翘头履,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孔子画像,此前最早的孔子画像出土于山东东平县东汉壁画墓中。这件文物当年一经出土,便引起了轰动。
今年,江西省博物馆推出了“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展览中,“孔子衣镜”正式对外展出。这是一面矩形青铜镜,出土时即上下裂为两块,正面为光洁的铜质镜面,背面多个凸起用于与漆构件相连接。但由于孔子像漆构件为木质,在出土后对外界环境颇为敏感,极易炭化,现仍在北京修复中,因此目前展出的“孔子衣镜”并不完整。
从刘贺的人生经历来看,崇儒之举其实并非只是追求时髦作秀。刘贺进京即位的途中,曾按照儒家的礼制,为驾崩的昭帝服斩衰“积竹杖”;刘贺被废时所说“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便是出自孔子之口;刘贺的老师王式乃当世大儒,儒家学识渊博。所以,他在心里是认同儒家思想的,这和史书中记载他的那些荒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内棺惊现“帝王牙”? 香瓜子或藏死亡密码
在墓葬考古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莫过于打开墓主人内棺的那一刻。海昏侯刘贺的内棺是在实验室内开启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干扰,所有参与清理的工作人员都事先提取了DNA。这样即使有毛发、皮屑在操作过程中落下,也不会对分析刘贺的DNA数据造成影响。
此前许多人都在猜测,墓主人刘贺是否穿金缕玉衣下葬。考古表明,刘贺并没有穿着玉衣下葬,而是睡在了金缕琉璃席上。刘贺死后,先在他的内棺的底部铺了一层金饼,然后在金饼上铺了一床金缕琉璃席。整个琉璃席约1.8米长、0.65米宽,由包有金片的丝缕将2000多片长方形的琉璃片贯串而成。
按照当时的规定,刘贺死前仅为侯,没资格穿玉衣下葬,除非皇帝特批。刘贺当过王、做过帝,家人自然不甘心以普通列侯的待遇安葬他,因此打了一个擦边球,用上金缕琉璃席。
琉璃类似于玻璃,在西汉可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比黄金还贵,而且是皇家宫廷专用的东西,即便有钱也买不到。此举既未犯僭越之罪,又慰藉了内心的郁闷,也算风光大葬。海昏侯墓金缕琉璃席的葬俗,在全国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
据《汉书》记载,刘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萎,行步不便”,大意是长得不好看,走路还不利索。可是,人们就纳闷了,这样的面容怎么会被大臣们选为“九五之尊”呢?因此,真实的刘贺到底长什么样,大家充满了好奇。
在清理内棺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墓主人头部由玉覆面整体覆盖。玉覆面是一个梯形的漆盒子,漆盒子中间镶嵌一块很大的玉璧。在清理玉覆面的过程中,考古人员透过玉璧的圆孔,居然看到了墓主人刘贺的牙齿,而且保存相当完整。
在墓地中发现死者的牙齿并不罕见,但此次出土的是“满口的牙齿”,实为难得。由于人的牙齿容易磨损,尤其是在古代,老年人很难保存牙齿的完整,这就意味着死者比较年轻且牙齿保护得好。根据资料记载海昏侯刘贺死前不过30来岁,不出意外的情况下牙齿的牙釉质也保存完好。
通过牙齿可以判断其死时的年龄,推测他患有什么病症,还可以通过做DNA基因分析鉴定刘贺与其他汉代的同姓王之间的亲缘关系。刘贺牙齿出土后,立即被送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DNA检测。
《汉书》对刘贺死亡的记载只有“后薨”二字,给后世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目前学界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抑郁而终,有人认为是身体原因。
令考古工作者奇怪的是,在刘贺的食道、胃部和肛门部位,都有瓜子形状的东西,总共有40多颗。后来,考古工作者买了些南昌本地香瓜比对,发现瓜子的外形基本一致。南昌地区香瓜七月成熟,如果这些东西真的是香瓜子,便可以做出这样的论断:刘贺死在七月,临死前一直在吃香瓜。
刘贺临终前居然大嚼香瓜,而且不只一个,一直吃到断气,这似乎并不合常理。更让大家觉得难以理解的是,长沙马王堆中的辛追夫人腹部也出现香瓜子,江西靖安发现的春秋大墓中的遗骸腹部也出现大量香瓜子。香瓜与死亡的组合,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刘贺死后,很自然该由他的儿子继任海昏侯。可是,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也先后去世,造成最终海昏侯国被除国绝嗣,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因此,刘贺肚子里的这个瓜是什么瓜,瓜子及其周围附着物有没有毒药,或许可以帮我们解答刘贺的死因。
夫人墓原来是王子墓 玩具陪葬寄托爱怜
海昏侯墓的大规模发掘是2015年底,但是对这座古墓的考古工作,自2011年古墓被发现之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进行。进展缓慢不仅仅因为考古学本身的严谨性,更是因为海昏侯墓规模巨大、文物众多,每一件的考察、保护都要花费不少时间。
除了一号墓是刘贺墓以外,五号墓的墓主人身份,一直以来都困惑着考古工作者。五号墓位于海昏侯刘贺之墓的正北方,墓前有祠堂,还有墓道与主墓相通,是一座祔葬墓,可见地位显赫。由于四号、五号、六号墓为并列队形,在开挖一号墓时,很多人猜测这三座墓为夫人墓,很有可能都是刘贺生前的姬妾。
慎重起见,2016年,五号墓主棺连着泥土,被结实的木箱整体提取出来,运到考古实验室里。此后两年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详细清理。
棺木内,墓主人尸骨荡然无存,却隐约看见珠宝炫目。当泥土渐渐剥离,珍宝现出真容:李子大小的玛瑙珠、胭脂色的玛瑙带钩、西域的串珠、和田玉的玉璧、丝缕连缀的琉璃席。
在内棺的遗骸腰部位置,陪带着一枚私人印章。清理表面杂质,恢复字迹原貌后,可以清楚看到“刘充国”三个大字。根据《汉书》记载:刘贺有十六个妻子,二十二个孩子,其中,是十一个男孩,是十一个女孩。刘充国是刘贺的儿子,因此,五号墓是王子墓而不是夫人墓。
《汉书》记载,“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可见,刘充国原本是要继承刘贺海昏侯爵位的人。只是,刘充国尚未成年就去世了。
对这个孩子,刘贺一家非常宠爱,这点从陪葬的“玩具”就可以看出。棺木中发现了青铜大角羊、绵羊、猛虎、野猪,袖珍青铜壶,以及散落在王子刘充国腿间的一个角质小杯。其中,小兽尤为可爱,猛虎神气活现,野猪身有鬃毛、獠牙立起,绵羊、大角羊则眉眼温驯、跪卧于地。
西汉人相信“事死如生”,所以把心爱之物尽数携入地府。不难想象,家人们怀着怎样的哀痛和怜爱,将它们安放在少年儿子的身边,希望能为他所赴的幽冥带去温暖。
考古发现,这位王子“睡”在和父亲同款的琉璃席上,头枕镶嵌着美玉玛瑙,颈部佩戴水晶串饰的韘形佩玉,腰间有凤首玉佩、玉质带钩,手握马蹄金和玉剑璏,左手边放着铁、铜长剑。
这表明刘充国下葬时,遵循的葬制是嗣子级别。史书记载,刘贺33岁去世时,儿子刘充国和下一位有继位权的兄弟也相继去世,让朝廷认为“天绝之”,故“国除”,刘贺的家人成了庶人。但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位本该继承侯王的嗣子,先殁于他父亲,夭亡时最多不过15岁,否则很难解释为何他的墓葬规制如此之高。
一直以来,我国掌握的汉代墓中,王侯等级并不多,因此对他们的文化、制度都很陌生,可是海昏侯墓揭开了些许疑惑。四、五、六号墓并列,五号墓居中,而刘充国是继承人的身份,居中便有了合理的解释。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四、六号墓又埋葬的谁呢?
海昏侯墓的考古就是如此,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又带给我们新的难题,关于西汉那段诡谲的历史,它还有太多话要说。
(来源:齐鲁晚报 2019年7月28日;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