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日报: 海昏侯墓的“金玉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03
玉舞人
马蹄金
神兽玉饰
玉格
玉璏
金玉是珍宝的通称,比喻珍贵和美好。中国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有以玉器、金器随葬的习俗。到了汉代,由于玉文化的发展,以及黄金的大量采掘,金玉随葬在汉代礼制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万余件 (套)文物,其中就包括精美的金器、玉器。在这些金器和玉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借助考古专家的研究,我们尝试把文物考古发现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阐述出来,为你带来海昏侯墓的“金玉故事”。
神兽玉饰:迄今所见最早的畏兽形象
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神兽玉饰,图案为神兽浅雕侧身像,整体呈蹲踞状,全身袒露,不见衣饰。兽首正视,头呈倒三角状,头顶有毛发,不似人面。双眼圆睁、眼尾上翘,耳大而长,鼻扁而宽、鼻翼怒张,口大张、似吐舌,口中可见三颗上门齿,齿大且长。兽身圆胖,身似人形,臂、腿皆粗壮。神兽玉饰出土于主椁室西回廊,为一圆形漆盒上的配饰,漆盒出土时已朽烂。除神兽玉饰外,这一漆盒上还配有二虎噬猪、龙、螭虎、凤鸟等玉饰,生动精美,但唯此神兽玉饰较为鲜见。
省博物馆的夏华清和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王楚宁两位专家表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一件我国北齐时代的神兽纹青瓷墓砖,其形象与海昏侯墓出土的神兽玉饰极为相似。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将这一件藏品命名为有翼守护者墓砖,但学界一般称这类神兽为畏兽。畏兽的形象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石窟中以雕刻、壁画为主,在墓葬中以画像石、墓室壁画、墓志纹饰和棺床饰件为多,地表则常见于石刻的柱额、柱础及碑侧。海昏侯墓神兽玉饰的出土,将这一神兽形象的出现时代由东汉晚期提前至西汉中期昭帝、宣帝时代。以刘贺去世的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为下限,海昏侯墓出土的神兽玉饰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畏兽形象,这一新发现为畏兽的定名释义与图像谱系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专家认为,神兽玉饰出现于西汉中期,故能确定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神兽形象。《山海经图赞》记载,“列象畏兽,凶邪是辟。”因此,畏兽应属辟邪猛兽。根据其吐舌、露齿、负柱、蹲踞、相视、怒瞪的形象,专家推测畏兽的原始形象应是负柱的玄熊,海昏侯墓神兽玉饰正处于玄熊形象的变化阶段,其形态已与后世的畏兽近似,熊身虽不着衣袴,但体毛较少,腹、乳、手已类人形,可见与西汉早期的人类力士形象已有一定的融合。这件神兽玉饰的出土,将“玄熊——畏兽”的形象提前至西汉中期,为“玄熊——畏兽”的图像谱系变化提供了明确的证据。秦汉以熊为瑞兽,漆盒将玄熊与龙、凤、虎等辟邪神兽配于一体,也为玄熊的辟邪功能提供了证据。
玉舞人:在汉代就属于古董级文物
海昏侯墓出土了很多玉器,玉舞人是其中最独特的玉器之一。玉舞人属于装饰玉,在汉代已成为贵族妇女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反映出当时的乐舞文化。
玉舞人佩饰源于战国时期,但目前绝大部分玉舞人出土于汉墓。就江西而言,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这件玉舞人是首次发现。省博物馆的樊文杰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张杰表示,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为白玉,高93毫米,最大宽处为30.5毫米,重量为17.5克,眼眶斜削,眼球凸出,浮雕直鼻。发型复杂,在两耳侧各有一绺卷发,以细密的阴线雕琢头发。着交领宽袖曲裾长裙,衣袖在肘部最宽,腕部收紧,袖口为马蹄形,领口、袖口、曲裾边沿装饰几何纹样,腰带略宽,表面雕有弧线纹,衣褶较多,用斜刀雕琢。一袖甩至头顶,另一袖横置腹部。顶部及底部分别有一穿孔,用来穿系佩戴。整体来看,这件玉舞人造型飘逸、舞姿优美,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一件玉佩饰。
专家表示,汉代玉舞人承袭战国时期的玉舞人,但仍有许多不同之处。战国玉舞人有很明显的头发,额发齐平,两鬓(或后发)卷曲如蝎尾,水袖与头顶之间有镂空,卷发基本垂于肩上;而汉代玉舞人头发并不明显,两鬓无卷发,水袖与头顶之间并无镂空。战国玉舞人上翘的水袖紧贴头顶再向上;汉代玉舞人上翘的水袖垂至肩头甚至更长。战国玉舞人腰间所束腰带较宽;汉代玉舞人的束腰腰带较窄。战国玉舞人舞姿不明显,呈静止造型状;汉代玉舞人多呈“翘首折腰”状,动感强烈。
通过对比,专家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应属战国晚期的器物,这在汉代本身就属于古董级文物,能拥有它的人一定为帝王将侯。因此,专家推断这件战国玉舞人出现在海昏侯墓中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汉代妇女善乐舞,刘贺的奶奶李夫人为其中翘楚,这件器物可能为李夫人所有,然后传到刘贺手里。二是因为汉代贵族崇玉,加上刘贺曾为皇帝,本人也通音律、喜爱歌舞,所以这件玉舞人也可能是他的私人收藏。这件玉舞人体现了刘贺的身份地位及其家世乐舞渊源,同时也反映了刘贺对乐舞的喜爱。
金板:向天子进献的祭祀用品
海昏侯墓出土金器378件,其中包括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枚。其中,金板系首次发现。金板为长方形板状,未见文献明确记载,从其出土位置来看,仅出在主棺柩内、外棺之间的南部,与之共出的是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耿庆刚认为,金板的性质与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类似,是诸侯王、列侯向天子进献的祭祀用品,推测其应是天子祭祀过程中用于书刻“祷辞”的“金牒”“金策”或“金简”。
秦汉帝王祭祀礼仪过程中一般有册祝、秘祝、封藏等仪节,会用到“玉牒”等文书,这应是东周西周祭祀传统的延续。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帝王祭祀一般使用“玉牒”类文书,也不排除金、铜、石等其他材质的可能。而且《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玉牒尺寸大致与金板尺寸相合。因此,海昏侯墓出土的金板或可定名为“金牒”“金策”或“金简”,更能反映其本身的祭祀功用。它和金饼、马蹄金、麟趾金一样,是准备进献给皇帝的酎金,之所以被埋入墓中,是因为元康三年,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在被封的同时,“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不能参加宗庙祭祖大典,无权再向皇帝进献酎金,几近宗室除籍,这些酎金只能埋进墓葬。
马蹄金、麟趾金:反映古人升仙思想
海昏侯墓两次共出土马蹄金、麟趾金73枚。第一次是2015年11月23日,在主椁室西室北部的一个长方形漆盒内出土了大马蹄金5枚,小马蹄金10枚,麟趾金10枚。同年12月24日在主棺头厢部位的一个腐烂漆盒内出土了大马蹄金12枚,小马蹄金21枚,麟趾金15枚。另外,2018年海昏侯墓园刘充国墓中又出土了2枚小马蹄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韦正认为,马蹄金、麟趾金是古人升仙思想的象征物。《汉书·武帝纪》载,“太始二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改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白麟、天马、黄金都是祥瑞,汉武帝用诏书的形式将它们联系到一起,将黄金铸成麟趾和褭蹏的形状。这件事情在当时用最高政令形式的诏书加以颁布,说明绝不是一件小事。“褭蹏”就是天马之蹄。
《汉书·礼乐志》明确指出天马与龙的关系异常密切。龙本天上之物,龙与马相连,表明二者皆与古人升天思想相关。麒麟与升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麒麟现世乃是风调雨顺、万邦协和、圣德隆洽的象征,有了这样的太平盛世,君主才能封禅,然后才能像黄帝一样升天。河南邓县画像砖墓(南北朝时期)中既出土了天马,也出土了麒麟画像砖,可见麒麟与升天之间的联系。《史记·封禅书》记载,汉代人认为黄金有妙用,用之做成器皿有延年益寿之效,做成天马、麒麟之足,升天就会更加迅捷。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杨一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管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杨小林和北京非凡尚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李文欢、康健五位专家对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和麟趾金花丝纹样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发现这些马蹄金、麟趾金口沿处多种纹样的制作,运用了细金工艺中的掐、攒、填、焊技法。掐制的巩丝线条流畅、生动自然;填入的巩丝、码丝高矮一致,疏密适当。在马蹄金、麟趾金花丝纹样处可清晰看到焊药残留。马蹄金、麟趾金上的珠丝用赶珠丝体现,独立的金珠则采用吹珠的方法制成。马蹄金、麟趾金采用的细金工艺也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艺及美学思想的风貌。
(来源:南昌日报;记者:徐蕾/文 马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