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树立了世界文物归还的典范
发布时间:2019-03-27

“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意大利总理的共同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了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意大利归还文物的举动,赢得了中国民众广泛赞赏,刷屏网络的“欢迎回家”汇聚起温暖人心的力量。


古朴的马家窑文化彩绘红陶罐、憨厚可爱的汉代陶猪俑、昂首嘶鸣的唐代彩绘骆驼……一件件珍贵文物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唤醒当代人共同的民族记忆。这些珍贵文物不幸流落异国他乡,让中华文化遗产蒙受巨大损失,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头之痛。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旅游部部长表示,“我们很自豪能将这些文物归还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是中国人民传承和身份的象征。”可以说,此次文物返还,是中意传统友谊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开创了中意两国文化遗产合作的新里程,树立了国际合作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新范例。


铺就流失文物“回家路”,离不开中意双方的真挚情谊。作为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意都是文物大国,也同样备受文物流失的侵害。深厚的文化积淀、共同的使命职责,让中意开展文物合作有了坚实基础。从2007年意大利查获疑似非法流失中国文物艺术品、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到中国国家文物局立即对接意大利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再到2019年初意大利法院作出返还判决,长达12年的漫长追索,说明这条文物回家之路并不容易。这背后是外交、文物、法务相关工作者的持续付出,也是中意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真诚友好合作,彰显出中意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


铺就流失文物“回家路”,关键在于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打击非法文物交易、捍卫本国文化遗产,是各国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际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早在2006年,中意两国签署了《中意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协定》,就打击文物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了方案。2014年,中国首次主导制定文物返还领域国际性规则,讨论并通过旨在促进文化财产保护与归还为主题的《敦煌宣言》。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更为宽广的国际合作平台,催生了文物保护领域更多共识和行动。中意加强对话协商、政策协调、执法协助,让友谊之树绽放出合作之花,也催生出文物返还的累累硕果。


也要看到,让更多流失文物踏上这条“回家路”,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公私单位收藏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1000万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强或明抢或暗夺或诱骗或走私而流失的。文物流失是近代中华民族一道醒目的伤口,其痛持续至今。与中国类似,希腊、意大利、埃及、埃塞俄比亚等文明古国也有文物大规模流失的惨痛经历。现实中文物返还之路异常坎坷,涉及的利益纠纷错综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意两国在文物返还、保护上取得的突出成果,为各国破解现实难题提供了样本和方案,也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朝着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注入动力。


人们常说,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现,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否则只能在异国他乡孤零零地展览。伴随着中国和各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相信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有更多的流失文物踏上回家之路。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作者 沈慎)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