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委员谈中华文化“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9-03-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成了两会期间委员关心的话题之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世界的需要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普遍情怀、智慧和创造力是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表示。

吴为山说,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外国人喜欢,是因为作品所根植的中国文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欢。30多年来,吴为山以中国文化名人和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目前已创作作品500多件,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展示,因为饱含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受到世界欢迎。在去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吴为山塑造的马克思雕像伫立在了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有近万人参观,揭幕仪式上150多家媒体前去报道。

吴为山继而讲到,他也创作了老子、孔子、杜甫、李白等中国历史人物,伫立于世界许多地方。不久前,乌拉圭副总统访问中国时专程到他的工作室参观,表示要把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雕像立在乌拉圭的首都,并将雕塑伫立之地命名为“中国花园”。2017年,巴西库里蒂巴市将孔子雕塑伫立于市政厅及州政府的前广场,并将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吴为山认为,这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中国文化之优秀是通过艺术创作,通过美的形式来体现的。


中国文化要走进世界人民的心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安来顺认为,现在,我们在“走出去”上已取得巨大进步,在“走进去”上仍需下大气力,更高的境界是要“留下来”。

“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中国的博物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博物馆要‘讲好中国故事”,加大力度,创新方法,在‘走出去’的同时,让中国文化真正地‘走进去’,走进世界人民的心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安来顺说。

他举例说,去年,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日本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文白之变——民国大师与中国新文学”展览在日本展出,受到广泛欢迎。“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完成了现代化改革。中国有识之士借鉴明治维新经验,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展览内容与日本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再比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再造——中国丝绸技艺与设计展览”在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时,以一场优雅庄重的时装走秀作为开场,法国模特身着或传统或现代的丝绸服装,将中国丝绸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以“绣、印、织、染”为主题的展览,在沿袭古代传统工艺的同时,也用现代审美视角重新诠释中国丝绸不竭的生命力,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安来顺强调,故事“讲什么”“讲给谁”“由谁讲”和“如何讲”,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唯有如此,各国人民才可能真切又自然地体会到中华文化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和永恒魅力。 


讲好故事要立足于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近些年注意到一个现象:体制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大量引进国外展览到国内展出,相比之下国内的展览到国外展出是少的。 

“与国外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才更体现国家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卢永琇认为,“我们要从国家的角度,有组织地向我国驻外大使馆推介我们好的展览,或者与相关国家在进行互换展览上达成一致,这样把我国文化、文物的精髓通过展览平等地推介出去。”

她举例说,“天津北疆博物院恢复开放后,有很多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来到这里进行展览交流,博物院的展览也借此机会到国外展出,由于展览有特色,在国外广受欢迎。而天津的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博物馆里的中国》,现在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在国外发行,受到读者喜爱。”

“博物馆、美术馆只有做好基础研究,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外展出。”卢永琇认为。 


提升传播能力  展现时代价值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创作的重要源头是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断流的文化血脉,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筋骨,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融互鉴的共同价值、共同情感。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有大量生动鲜活、可歌可泣的文艺素材,这些也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创作财富。文艺创作要以此为根,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造符合时代的文艺精品。”

当《千里江山图》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展开时,观众们看到的是泱泱中华不曾断流的数千年文脉,节目赢得了诸多年轻人的评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今生何其有幸,得炎黄赐名!”这是何等的自信!

吕逸涛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传播平台的聚合优势,不断加大主流传播引导能力,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我们要把握大势、精准施策,着力提升传播能力和创作能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让世界倾听中国、读懂中国。” 


推进文物考古类期刊国际化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加快推进文物考古类期刊国际化。

据马萧林介绍,从1921年开始,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了近100年的发展历程,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国文物考古类期刊面临“走不出去”的困境。据统计,在公开发行的33种文物考古类期刊中,发行有外文版的只有3种,造成中国文物考古的国际影响力严重不足。马萧林告诉记者,“究其原因,语言不通是让世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成就、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障碍。”

马萧林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物考古类外文期刊品牌,也要通过相关渠道定期发布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加快推进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出数字出版产品,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来源:国家文物局;作者:徐秀丽  李瑞)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