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政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打通文物保护、利用的“最后一公里”?近日,五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做客中国经济网两会特别节目上表示,“落实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保护是前提,沟通和协调是核心,人才是关键。”
保护是前提
“顶层设计要见成效的话,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个文件的成败或者效果如何,往往体现在‘最后一公里’上。”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呼吁,“但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市县级文物机构队伍编制有弱化的趋势,在这里拜托各市县的书记、市县长们,正在进行的市县机构改革当中,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多关心和支持一下我们基层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队伍建设,请他们在决策时能够‘高抬贵手’,在‘最后一公里’上为我们做好基础工作,因为我觉得落实、落细、落地的关键,往往是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拜托各地的书记、市县长们。”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我觉得刘玉珠部长向全国发出这样一个呼吁是有原因的。我希望我们的政府、社会各界都要记住,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对得起历史,只有保护好才能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文物事业的水平。”
沟通和协调是核心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强化制度供给和资源要素支持,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但是在落实当中,还存在沟通不顺畅的问题。
“各政府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是‘最后一公里’的核心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认为,“文物保护也好、利用也好,要作为政府的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处理。光靠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文件可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此需要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之间紧密协调,密切的沟通。”
“我认为‘落实最后一公里’实际上面临两个问题:具体的组织实施者要从制度管理这方面做好具体的策划;保护工作者要把具体的技术问题解决。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还要做很多的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路说。
人才是关键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制定文物博物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指导意见,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加大对文物领域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但是在落实当中,人才缺乏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要加强文物行业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只有培养出大量专业人才,才能将不专业的人员置换出来,这是目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苏伯民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也表示,考古工作、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主体是人,是最了解“让文物活起来”这个内涵的。因此,他们必须要有主体意识,思考自己工作的内容怎样展示最合适?找什么样的机构合作最好?另外,技术的支撑和经费的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否则活起来就只是一个口号,很难落实。”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 邵希炜)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