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后司岙窑址作为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2月25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以及湖南、江苏的考古学者,对后司岙窑址的发掘成果、秘色瓷的产地和遗址的保护展示等问题进行论证。专家认为,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掘解决了陶瓷研究中秘色瓷产地这一重要学术问题,发掘清楚地证明了秘色瓷的烧造地就在上林湖。
据介绍,本次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窑场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5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窑址中发现的秘色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这些秘色瓷产品,不仅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胎质细腻纯净,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莹润,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尤其是装烧方法几乎完全相同。从窑址的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
与会专家认为,后司岙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在解决学术问题的课题思路指导下,全面完整对后司岙窑址的整体布局进行揭露,理清了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进一步确立了以往发现的秘色瓷的产地,是陶瓷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为秘色瓷的工艺、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研究、晚唐五代贡御窑的管理乃至陶瓷官营手工业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后司岙窑址考古发掘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发掘理念,多团队、多学科参与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发掘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发掘方法的有益探索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如何采集与处理陶瓷窑场海量的瓷器标本,一直是瓷窑址考古中的难题。领队郑建明说:“我们要进行一次不后悔的发掘。”整个窑场,包括废品堆积区,均以遗迹的方式进行清理,以九宫格法分多个层级全部采集。使用包括地面激光扫描、低空无人遥感、近景摄影测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全面记录每一层的发掘过程,并依此重建窑场形成过程的三维模型,三维记录分辨率达到看清每一件标本器型、胎、釉等特征的清晰度。专家称赞,这样的发掘与记录过程,将对今后考古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公布带来重大的变化。为陶瓷考古发掘提供了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鉴于后司岙遗址的重要性,与会专家还对后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对窑炉进行局部解剖,对釉料缸中的残留物进行取样分析,开展碳十四测年,对秘色瓷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开展瓷质匣钵和普通匣钵烧造的实验室考古等,进一步了解秘色瓷的生产工艺。同时要依托各类科技手段,加强上林湖后司岙窑址与其他对窑址的对比分析研究。专家们认为,后司岙窑址考古发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要加强对考古发掘工作的系统性规划与研究;在平衡考古发掘与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宣传遗址的价值。(李 政)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