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文物修复记丨“玉”见海昏侯,南博修复师妙手“完璧”
发布时间: 2023-03-22       点击数:19367

       海昏侯国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它们从发掘现场到博物馆展厅,穿越两千余年,重现往日光辉。“海昏文物修复记”带您了解海昏文物奇妙的修复过程。




     在南京博物院文保保护部,15件来自江西海昏侯主棺内的玉器正在被修复。3月1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文物修复师余子骅正在台灯下为一件盘子大小的青玉璧“随色”。

  “随色”是玉器修复的最后一步,即用色泽接近的颜料尽可能小范围地涂覆粘接缝隙,使其与周边原物的衔接更为和谐,以达到更好展览效果,这也是博物馆修复的要求。不同于商业修复为了追求完全的无痕,可能存在使用不当材料或者过度修复等问题,“我们的目标不是以假乱真,而是最小干预之下的稳定与和谐。”余子骅小心地捧起青玉璧迎着光线展示给记者,“透过光可以清晰看出这块玉璧曾经碎裂成5块。博物馆修复的目标是远观和谐,近看有别。”

  玉器断裂时日久远,茬口参差不齐,也不像表面进行过抛光处理相对抗蚀,2000多年埋藏过程中的土蚀土咬使得茬口沁色严重,颜色往往比其他部位要深。部分玉器茬口局部钙化,泛白同时均质感和透感都降低,有的玉器还存在残缺问题,这也给修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是环氧树脂混合着玉粉调配而成的。”余子骅拈起一块“玉片”递给记者,初看和正在修复的玉器似乎毫无二致,接到手中才感觉份量轻飘飘,颜色也稍浅,“如果玉器有缺损,我们就用这样的材料补上,如何调配出近似的质感,需要多次的尝试和对材料、色泽的精准把握。”

  海昏侯墓曾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出土了1万余件珍贵文物。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副所长田建花告诉记者,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400多件玉器,此次共有15件玉器交给南博修复,全都是内棺的殓葬玉,13件玉璧,2件梯形玉饰。因为是废帝,没有得到中央赏赐的玉衣,在刘贺下葬时,这些玉器就铺垫身下或覆盖在他的身上,寄托着墓主尸身不腐和灵魂升仙的期盼。数量庞大的陪葬物,近身的优质玉器和琉璃席不但显示了其尊崇的社会地位,也昭示着巨大的财力。刘贺的奶奶是汉武帝极为宠爱的李夫人,留下了“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典故,其家族得到的赏赐相当丰富。刘贺四五岁就继承了昌邑王的爵位,后来虽然只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但史料明确记载,他的财富都被带到了江西海昏地区。

  对比修复前的文物照片,修复后的效果相当震撼。田建花解释,因为棺椁的坍塌,送来的玉器多数破损严重,最“惨”一件甚至有60块碎片,而且厚厚的硬结物基本遮盖了文物原貌和质感。科学的修复,是从信息采集开始的,每一个碎片都被编号记录,拍照、显微分析、本体和病害的分析、残留物的提取保存等,然后根据玉器本体和表面杂质的分析结果,量身定制清洗剂、粘合剂和配色颜料,这是一个反复试验和分析比对的过程,艰辛又有趣。

  “碎片之间的粘合剂也是用环氧树脂调配的,这种材料粘接后耐久性很好,且有一定韧性,用于玉器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去除”,“粘接后的玉器表面还需进行找平与填平,玉器缝隙溢出的胶痕宽度与高度多在0.2至0.5毫米之间,为尽可能地不损伤文物本体,我们在打磨时专门定制了宽度只有0.3毫米的纤维油石,将其放置在自动笔内,进行小幅度地反复打磨。”余子骅说,“这就符合文物修复两个重要的原则,可再处理与最小损伤。”田建花补充道,“文物修复还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随色前要进行清洗、粘接、补平等一系列步骤,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下一步的操作,也会影响到最后的效果,所以不但要万分慎重,还要全盘考虑,就相当于总体上在效果和安全之间求平衡。文物修复,就像是给文物做手术,去除或者抑制病害是关键,需要恢复文物的完整性,但不能为了追求美观影响文物真实价值的展示。打个比方,就是要让文物体面地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中的研究也被称作实验室考古,除了已经完成的成分和结构分析,项目组也在进行微量元素和表面残留物的分析,以期探索玉料来源和墓主衣物及相关葬俗等,期待这批玉器在保护修复过程中破解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文王瑞枫/视频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技术支持:百恒网络
版权所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赣ICP备16008992号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49号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门票预约 x